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奎礼 《学语文》2006,(5):50-50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不少老师常常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只是注重文本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拓展,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一现象有专家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扭转,因为阅读教学万万不可脱离文本。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真正让语文课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上体现生命的律动。  相似文献   

4.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它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相似文献   

5.
程伟瑛 《学语文》2006,(2):18-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课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担当起“育人”的任务,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现实的教学实践来看,上语文课也可以更多在“人文性”上花些功夫。尽管“现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老师、父母越来越难做”,但是如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对初中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文素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下面,我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固然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景象,但也不乏让我们莫名其“妙”的新做法:有的课,一节课让学生比拼画图,可谓色彩斑斓;有的课,师生一起载歌载舞,可谓热闹活泼;有的课,师生一起谈天说地而置文本于不顾。静下来思考这些“标新立异”的语文课,似乎少了点语文味,甚至有些变味。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语文味?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丁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5,(15):12-14
何谓“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师生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具体来说,“语文味”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记感”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敞开心扉,交流体验”的“说味”。现列举阅读教学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众多学科中独具魅力,也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伺则车有特殊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发掘出其中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11.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王永慧 《教师》2012,(6):62-62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它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又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高中语文课的主流方向是“高考考什么,上课讲什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让语文课“活”起来,我认为关键要抓住课堂的三要素:教材、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3.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课改以前存在的语文教学“工具性泛化”问题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话,那么目前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人文性泛化”的问题也同样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背道而驰的。因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它。那么,为了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或科学课,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克服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语言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领悟民族精髓、感受时代气息的知识殿堂,张弛自如的课堂语言就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陶忠华 《云南教育》2001,(21):16-17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是小学语文学术界反思的焦点。怎样把小学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一、小学语文本体观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在小学阶段,语文应作为交际和获取知识的工具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是近年来人们的共识。语文教学需要把握这两个基本性质,并切实地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其中,工具性作为学科的传统任务早已为人们接受与熟悉,以此为基础构建语文教学的活动平台,是传统语文教学所长期坚持的。人文性则是语文课教学的新理念,是语文课教学视野的扩展,是语文学科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突出特征,人的知识、能力及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都是人的素质构成,从素质着手,着眼于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8.
陈晓冰 《小学语文》2010,(11):23-25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精神对话、碰撞乃至接受、内化的“会意”过程,也是对文本字词句段等语言形式进行品味积累,揣摩把握表达方法,领会习得修辞方法等语言技巧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为例试图从“言”“意”视角,解析属于语文学科的操作策略,以期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同步达成。  相似文献   

19.
苏伟科 《教育》2013,(7):58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学科,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语文以及教授语文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流于对文本的解读,而应向更深层次扩展,认清语文学习及教学中的误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语文这一学科,从而在学习及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为何不喜欢语文?稍稍了解一点语文教学的人,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似乎不像先前那样喜欢语文学科、语文课、语文老师了;语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课的定位特性中,人文性是其中最重要的。根据这一理念,那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在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是最好的。采用“因课施教”教法则能大大改善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状,能较好地增强大学语文课的接受效果,真正实现大学语文课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提出了教者应加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理论修为、擅长制作精良的多媒体PPT课件的“现代型因课施教”的观点,以促进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