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闻界》2015,(15):23-27
处于城镇化进程与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的区(县)广播电视媒体,面临危机与机遇并存的严酷现实。作为其主体受众群体的乡镇新型社区居民,在新的生活与信息环境中的需求特征,对区(县)广电媒体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市场价值。本研究选取了成都地区较有典型性的两个乡镇新型社区——双流县红石社区、梨园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居民的大众传播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发现、总结了其中存在的一些显著信息消费特征,这也为处于媒介融合与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区(县)广电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方向性选择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区媒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蕴含着实现民众媒介近用权、传播民主化、培育公民意识等价值理念。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及新闻业生产的双重变迁,社区媒介在中国语境下有其独特存在样貌和理论意涵,以及方法论上的研究意义。融合性社区媒介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式传播的平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赋权,并通过连结性行动发挥着重塑社区、培育公民意识、维权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区媒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蕴含着实现民众媒介近用权、传播民主化、培育公民意识等价值理念。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及新闻业生产的双重变迁,社区媒介在中国语境下有其独特存在样貌和理论意涵,以及方法论上的研究意义。融合性社区媒介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式传播的平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赋权,并通过连结性行动发挥着重塑社区、培育公民意识、维权抗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常江  田浩 《青年记者》2021,(18):21-22
数字媒体时代的情感越来越具有可见性,启示我们从社区传播的角度对情感的重要作用加以分析。本文认为,情感社区传播的核心原则在于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不仅应当成为社区传播行动中的策略方式,也应当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对象。社区传播工作应积极推进情感社区建设,为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构建良性的情感场域。  相似文献   

5.
李鹏飞 《传媒》2018,(4):89-90
当前绝大多数社区传播更多依赖新兴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的效用发挥.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传播应该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长时间并存的场景下,强调两者的配合.本文以营销界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作支撑,结合社区传播理论和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状况,提出要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社区"整合传播"的观点,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整合传播"模型,以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联动.根据受众群体不同特征采用不同传播模式或偏向于传统媒体的"重"传播模式,或偏向于新兴媒体的"轻"传播模式,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中"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既包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这四个要素,又可划分为媒介信息认知与媒介社会认知两个层面。对于传媒而言,从业者如何认识媒体职能、媒体影响力,以及对于传播内容选择、传播价值判断、传播动机确定等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传媒如何履行社会和公众赋予的媒体责任问题。因此,广电媒体从业者的媒介认知能力和水平对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分众传播的时代。任何市场的成熟发展必然带来市场细分的深化,媒体市场也不例外。贴近性成为媒介传播的基本规律,而区域化则是受众信息消费的重要特征。城市社区报的显山露水正契合了这种“小众化”的时代需求,它依托城市兴盛过程中建设起来的社区,面向以社区生  相似文献   

8.
王斌 《青年记者》2021,(18):8-12
社区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其学理特质在于关注线下世界中情境化、物质化、关系性强的沟通活动,对于考察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关系与互动机制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社区传播的研究应当以治理之维的发掘和解释为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吴麟 《青年记者》2021,(18):19-20
社区传播具有双重意涵:不仅是在社区中的传播活动;而且是以传播行为建构社区。以新闻创新为观察视角,当前既有媒体创办社区媒体是一种创新实践。案例显示立足于嵌入性、建构性的社区传播,社区媒体方能焕发生机。具体行动者需要辩证地处理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找寻并遵循适宜于中国语境的实践逻辑,方能实现新闻创新愿景:持续地以高质量的社区传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0.
许莹 《新闻前哨》2020,(2):30-32
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双向信息流动,但科学传播中的价值认识分歧依然突出。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圈层化现象,可见群体隔阂、观点与个人经验超越事实影响认知等原因形成了科学传播价值认同的阻碍。在媒介化社会,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作为交往中介而存在,本文基于对不同媒介主体所构成的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媒介主体交往的应对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受众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促使形成社区化的受众,例如知乎与知识信息。受众在此类平台中多同时扮演传播者与接受者,强化社会角色的同时突出公民新闻优势。然而在市民最能发挥能动性的社区信息上,媒体依然延续过去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尽管社交媒体强化了互动性,但作为信息融合平台,内容繁多致使寻找特定信息难度大。因此本文将通过Fixmystreet,新兴的地图新闻平台,对国内融媒体背景下社区信息的传播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辛伟  徐雯 《东南传播》2016,(2):74-76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住宅结构的改变、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邻里关系日渐冷漠和隔阂,邻里交往意愿受压抑,邻里陌生、个体孤独、缺乏公共参与热情是当前邻里弱关系的表现,这与我国强关系发生效用的社会现实不符。社区媒介作为社区传播的信息渠道,理论上能够提高居民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人际沟通和交往,提高群体交流、群体归属和群体认同意识,从而改善邻里关系。然而,经研究表明,社区媒介并没有促进邻里互动和交往,对改善邻里弱关系问题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发挥社区媒介的桥梁作用,改善社区传播状况,建立邻里强连接纽带,这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视化传播,要切实了解移动互联和视觉传播时代的受众需求,重点考虑其信息需求、认知方式、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充分发掘不同媒介的传播潜力,充分呈现报道内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环境建构、媒介形象、传播惯势及公众认知惯势等方面,对社会危机信息传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危机信息必须进行策略性选择,要尊重大众传播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控制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重新反思媒介和认同的关系时,跳出了以往研究中那种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从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反观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选择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社区活跃用户进行了观察和深度访谈,梳理了社区成员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并从中发现了作为传播环境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媒介接受者对媒体的本质属性、传播技巧、制作手段产生相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以正确地理解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写道:“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在信息的实时报道与战场的透明化传播中,大众传媒作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特殊作战平台与作战手段,发挥…  相似文献   

19.
靖鸣  蔡文玲 《出版广角》2021,(13):68-71
"信息暖房"是媒体机构主导构建的特殊拟态环境,组织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体是"信息暖房"的构建者,而组织传播媒体的传播目的主要是致力于"信息暖房"的构建."信息暖房"能为实现媒介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但是也存在双面性,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消弭媒介组织公信力、固化受众认知偏见等负面效应.其负效应规避需要媒介组织精准全面绘制"社会地图",高扬新闻公共责任的旗帜;也需要信息接收者拓宽新闻消费渠道,冲破封闭圏群的信息壁垒.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全球媒介学刊》2011年秋季号技术与传媒是相伴而生的,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传媒的生产、传播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化环境的出现反而加速了信息与联系的需求。媒介融合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知识传播的网络发生了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