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2.
司马相如<封禅文>是对汉武帝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但其客观上确促进了武帝这一举措.而造成这一目的与效果相背离的原因则与汉武帝作为接受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意向性,<封禅文>本身作为赋体文铺张扬厉的特点,以及经学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贫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小说的繁荣期。《虞初周说》作于元封元年至征和四年,《封禅方说》作于元鼎四年至元封元年。武帝前小说以记地理、历史方面的奇闻轶事为主,武帝时小说以谈神仙术和封禅术为主。变化原因在于:一是小说家的方士与待诏身份,使其为干禄迎合武帝艺术趣味而创作;二是武帝求仙与治国的阅读需求,引导了小说的内容。可见,在古代等级社会下,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有多种,而帝王凭权力优势影响文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然而他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对方士的学说、巫蛊之术和神仙怪谈等都十分迷信,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求神仙和进行封禅活动,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汉武帝迷信鬼神与汉代迷信的社会风尚和其个人经历有关,并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关于巫蛊事件的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把汉武帝说成事件的主谋者。事件本身十分复杂,为武帝是主谋者的说法找一些根据并不困难,但从其整体发展脉络来看,似仍需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一、汉武帝没有策划易嗣,把他说成巫蛊事件的主谋者不符合历史事实;二、汉武帝迷信神仙,是酿成“巫蛊之祸”的重要原因,江充集团捣鬼有术,是“巫蛊之祸”的主谋者;三、事件过后,武帝反思一生所为,“悉罢诸方士侯神人者”,下轮台诏书,是他一生,也是西汉历史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人的心血结晶。司马谈身为太史时,便志欲撰史,但因不得参加汉武帝的封禅盛典而患病离世。临终前,把撰史这一宏大志愿托付给儿子司马迁。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史书的编纂述著。司马迁在撰史中,对其父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部分采纳?父子两人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完全相同,还是有异有同?历来在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中,显然忽略了这一问题。而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所为作也。司马谈发凡起例,确定了撰史的目的、内容、范围,并已着手“次旧闻”,论著其书;司马迁承父志,遵遗嘱,发愤著书,断以己意,终于完成了上至黄帝下至当代、记载三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司马相如以文章显汉世,研究者的关注多在辞赋,于政论文甚少论列。读相如有关武帝朝政治的议论文,其《喻巴蜀檄》的开边政略、《难蜀父老》对汉德的构想、《封禅文》于帝国新宗教的建立,均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巨大的历史影响。由政论文旁涉于辞赋诸体,颂汉为相如一以贯之的思想,并通过汉武帝的“功业”营造“汉德”,是其当代性的言宣及其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刘彻是汉代在位时间最长(前140~87年)、最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封建帝王之一。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古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一) 否定。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虽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但在《史记》其他有关各篇中对武帝的所作所为则是完全否定的。《封禅书》中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披露了汉武帝大量的迷信鬼神的举动。《匈奴列传》中说:“今帝即位,……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后来是由于武帝“择任将相”不当,才导至与匈奴关  相似文献   

11.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及讽谏主旨,都不十分明确。从宋至今,人们从各种角度对《难蜀父老》的主旨提出不同看法。作于汉武帝元朔二年的《难蜀父老》,有着主开发与反开发以及担心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决策转变的政治背景与创作心理背景。其讽谏主旨是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汉武帝开边的信心。司马相如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意义的论述,在"中国"与四夷关系处理上,是对羁縻文化政策的重要补充,给汉武帝开边决策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旨趣是为了探讨王朝政权、家族、个人兴衰成败的终极原因,使自己的文章流传于后世,实现立身的价值。从《史记》的具体内容看,司马迁对本朝帝王(尤其是汉武帝)以褒颂为主,而不是贬损当世、贬斥孝武。褒扬历史中的英雄是古典时代中西经典史家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5.
《史记索隐》所引张华《博物志》佚文是考证司马迁生年最重要的史料。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有证据表明,施丁先生误读了这条史料。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据此,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相似文献   

16.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史记》没有形成完整的汉武帝本纪,但是关于汉武帝的叙事有清晰的线索,这就是汉代政治制度建设。围绕这个中心司马迁揭示出制度或符号暴力对人的心灵结构的改造所导致的后果:虚无主义的生成。《史记》之后,虚构的汉武传说系统形成,它是一种历史的镜像,依赖于历史文本阐明某种历史性潮流、冲突及其隐喻的社会性焦虑。关于汉武帝的历史和虚构的双重叙事构成一种有意味的互文关系,它暗示出历史的修辞学意义、虚构如何起源以及中国文化在中古时期的转换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上,对西南夷的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修建。所修西南夷道包括唐蒙道、西夷道、博南山道三段。对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民族矛盾、经济困难、山险石硬等种种情况,积极应对,采取"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各以地比"对口援助、"募豪民田南夷"、"积薪烧岩"等政策措施,终于成功开辟了"西南夷道",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并为当今开发西南地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