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玉红 《生活教育》2011,(17):58-59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  相似文献   

2.
丁霞 《宁夏教育》2011,(2):65-6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让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夏末时节,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  相似文献   

3.
草中见平淡     
甘于平淡是野草的一种品格。平淡是一种心境,一种素养。野草生长在荒滩里,墙脚下,甬道旁,瓦楞间,砖缝里——那些人们不敢想象的地方。它们出身卑微,无人理睬,无人照顾,但无怨无悔。土地贫瘠,它们说有雨露滋润;阳光难得,它们说有春风吹拂。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挫折是难免的。若能从野草的品性中有所感悟,独居陋室,会心静如水。恪守平淡者能宽容友善。刚刚出土的野草,柔嫩弱小,随时有被除掉的可能。然而野草不计前嫌,一茬被割去了,又一茬绿满大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宽容、友善,心胸豁达,不带功利,互不设防,那么在家庭,则家庭和睦;在单位,则单位团结;在国家,则举国和谐。  相似文献   

4.
鲁迅1919年发表的一组《自言自语》是他后来“彷徨”时期所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先导;从《野草》全文看去,20年代上中叶鲁迅“荷戟”而求索,他没有放下武器,没有停止战斗;但确乎有一点灰暗寂寞的心情,总觉得前途似乎有些渺茫.集中地体现了《野草》思想风貌的是《过客》.从《野草》各篇的“小感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执著地追求光明,顽强地向黑暗的旧社会挑战.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在《野草》中也多有表现,典型之作如《风筝》、《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也都具有剖析自己的意味.就艺术表现而言,鲁迅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营养,加上他本人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抒情往往通过象征比兴的手法来实现;他在散文诗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典型,则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5.
《野草》描述了两种生存状态危机,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野草》从正面表现了人要怎样生存,怎样活着,也从反面表现了人不能这样生存,这样苟活。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野草》只有三万来字,从篇幅来说,可算是他的著作中最薄的一本书,然而对《野草》他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私下,鲁迅跟比较亲近的冯雪峰、川岛和肖军等人曾多次表露过自己对《野草》的珍爱之情。由此可见,《野草》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野草》,不仅在鲁迅思想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从体式和艺术构思的独创性上来看,它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特殊地位。从二十年代章衣萍和高长虹发表有关《野草》的评论文章以来,时经半个多世纪,出现了大批研究《野草》的论著。近几年来,又陆续出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窗外,夕阳西斜,无心恋书,于是,我来到了窗外。微风习习,道路两旁的盆花竞相斗艳,散发着芳香。我一路慢慢地观看着,蓦地,我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住了。噢,不,确切地说。是一丛野草。在那些开了花朵的盆中,野草静静地生长着。那嫩绿的叶片,不时吐露着丝丝的凉意。野草,随风飘落的种子,在百花盛开的世界里生长  相似文献   

8.
魏伟 《小学生》2010,(9):41-42
如果把那些意蕴深远,文采斐然的美文看做是一朵朵姿态婀娜。芳香扑鼻的鲜花,那么在多数人眼中,浅显易懂,干瘪枯燥的说明文则成了那无人问津的焦黄的野草。可是我们怎么能够否认鲜花它可以打扮出春的艳丽,野草亦能调融出秋的萧瑟。在语文的范围内,说明文应该同样分得一个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腊兰,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  相似文献   

10.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张国江是我国散文界中一位后起之秀,他的散文往往取材于细小的生活场景,不显露的山村角落,平实朴素的街头巷尾,却也能够以小见大,给人一种读了之后朵颐愉悦的新鲜感。其散文《寸草心》就有这种特色。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叙述了野草以仅达一寸的区区“身躯”,帮助人们度过难关却又毫不张扬的伟岸事迹。行文描述野草数量多、作用大、不起眼等显著特点,令人读后难以释卷。数量多,给原野装扮出一片美丽作者开门见山向我们描述了自己回到家乡必定要去“看望”那些野草的情景,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很多回忆,更重要的是,它使“辽阔的…  相似文献   

12.
边缘思想录     
思想是一种卑微的野草,只适合在低洼处生长和蔓延。那些在高处招摇的,不是藤类就是花朵。剥夺他人生命的被叫做罪犯,剥夺他人思想的往往被尊为领袖和伟人。  相似文献   

13.
《野草》杂志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文艺月刊之一。从《野草》的创办过程与办刊宗旨看,五位编辑为这份刊物所作的定位是“杂文期刊”。目前研究界也一致将《野草》视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杂文期刊。然而,对桂林出版的五卷本《野草》杂志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后可以发现,刊载于《野草》杂志上的散文小品的比重远远超过了杂文,而且其质量也不低于杂文。这一现象就提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野草》杂志的定位。《野草》不是纯粹的杂文刊物,而是散文小品与杂文并重的刊物。  相似文献   

14.
陶弘标 《生活教育》2012,(13):26-27
最近读到一篇名为《教育需要怎样的耐心》的短文,对文中提到的典故蕴含的育人理念深有感触: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野草”尽然开出了花朵,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腊兰,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相似文献   

15.
洒一路欢歌     
<正>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的目光总是顺着琅琊山、沿着酿泉水搜寻那些美景,却从未留意过这个句子:"负者歌于途。"在这篇经典中,这句话和那些名句相比,就像沟边渠畔的野草,被人忽略,甚至视而不见。起初,我也不曾多看它一眼,每一次都与它擦肩而过。但就在这个静静的月夜,它再次从我的唇齿间  相似文献   

16.
文明发 《贵州教育》2010,(21):46-47
那是一个金秋九月的清晨,艳阳高照,笔者骑车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在那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了1个多小时来到田马小学。走进校园,看见了那些苍翠的松柏,亭亭玉立地坚守在校园四周,还有那些枯黄的野草软绵绵地躺在操场上晒太阳,映衬着那栋红顶白墙的教学楼,显得格外壮观。  相似文献   

17.
《野草》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继承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髓,撷取了存在主义的若干观点,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散文诗集。本文主要从笔者的理解出发,论述了《野草》的创作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用的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是一篇优美的、战斗的散文诗。此文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选来,作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十二期上,副题为《野草之九》,署名鲁迅,后收入《野草》。《野草》是鲁迅先生重要的作品之一,共收集了23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9月。这段时期,我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很严重:一方面,美、英、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到一九二六年四月的一部散文诗集。由于鲁迅写作《野草》时,正是新文化战线经过了一次大分化之后,他因寻不到“新的战友”,而感到苦闷、彷徨;在写作方法上,《野草》又较多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样,《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懂的一种。《野草》自一九二七年七月由北新书局出版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人撰  相似文献   

20.
散文诗集《野草》历来是鲁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由于其文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个时期的《野草》研究存在很大的分歧,从《野草》发表之后的二、三十年代,到建国后、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的开始,这种分歧与争论从未中断过。也因此形成了《野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