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历史学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一门人文学科。因其人文学科色彩浓郁,所以一般人都懂得一些历史,都读过一些历史。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历史有趣,历史好学好教。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要真正教好却是相当难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在中外教育史中历来就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域。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都特别注重历史学科的明智和育人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的历史进程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更戍该重视这一点。我们理应在历史教育中不断渗透人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历史教育在普通教育和全民族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高质量的世界历史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熟悉自己的历史,是不可能有前途的。但是要切记: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这不仅提醒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代替不了学习世界历史,而且提醒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也要有世界眼光。对于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周荣耀研究员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可能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总是对中学历史的世界史教学投以更多的关注。但是应该说,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对于世界史教学是轻视的。主要表现在高中世界历  相似文献   

4.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人文学科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它是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具有鲜明个体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精神创造活动;人文学科学术方法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人文学方法时代、自然科学方法时代和人文学方法的现代自觉时代;而解读经典,理解意蕴,体验生命,阐释意义,则是人文研究方法前后相续、密切相联的四个学术环节。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历史学科的特点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现状决定了世界史课要进行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要达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的目的,应使学生认识学习世界历史的重要性,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各种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历史学科越来越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近年来,中学历史成了副科。现在“3 综合”出台了,然而打着“学以致用”旗号的综合考试依然无法使历史学科摆脱“副科”的命运。历史学习对学生是一种沉重负担,学生纯粹是抱着石头跳舞——既沉又累,无趣且无效。夸美纽斯说:“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就必须唤醒其个人的内在激情。那…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讲究提问艺术,是各学科都要注意的问题.而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是一门极具德育功能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给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情商”(EQ)是相对于“智商”(IQ)而言的,它几乎涵盖了智商(IQ)以外的所有能力。然而,在“成功”这架天平上,情商却大大超过了智商的分量。历史学科特有的跨越古今、横亘中外的资料占有和启人心智、情感丰富的人文学科性质.为情商教育走进历史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学生奋斗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的频发给人们敲了警钟,也让人文教育越来越引起关注。历史学科富含人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理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陈桐贤 《考试周刊》2009,(19):206-206
历史知识本身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可以使人变得成熟、渊博而有智慧。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人善于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现实、预见未来。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当有机会读到海外历史教学资料时,总想寻找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寻找海外同行的长处,反思我们的不足;同时关注时代对于历史教育的影响,思考哪些是时代的诉求,哪些虽暂时无法实现,但指向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一份历史试卷,我们习惯了从知识点的分布、考点与考纲要求的差异、难度、区分度等角度去进行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从知识的层面去评价事物。我认为.知识的层面固然不可或缺,但评价历史试卷的价值倾向更为重要。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没有了价值取向,所有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本文拟从历史课程价值观的角度来评析历史试卷.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林壮鹏 《考试周刊》2011,(22):166-166
历史知识本身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人变得成熟、渊博而有智慧。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人善于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现实、预见未来。我认为,每门学科老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我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编史修志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志书于是成为中华历史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是人创造的,社会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人的社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是生动的历史风云录,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来看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和所彰显的历史发展方向。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可以更好地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进程,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异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型文明,引领世界历史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郭巧凤 《成才之路》2011,(34):66-66
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然而它却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一门对青年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人格和道德借鉴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学科。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它却常常受到不应有的“冷遇”。致使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严重影响了民族索质的提高与历史学科的发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并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美术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衔接,是高层次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新课标里对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阐述了五个方面: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思想、愿望、情感、价值、道德、尊严、智慧、美、爱、自由、个性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专业学生就业探讨历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这既与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有很大关系,更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知识的需要,普通高校必须从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建设、教学思维与方法重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这两方面来切实提高历史专业学生的素质,以此来增加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