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在全时空、立体化传播的趋势下,全媒体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初步兴起。宽泛地讲,全媒体运作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整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将资源集中处理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李璐瑒 《声屏世界》2011,(6):104-105
云传播是一种新生力量。借助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兴起,使得大众传播、即时/非即时的点对点传播、社交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得以实现。在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内容的垄断,大众只能成为最终的信息接收方,新媒体的兴起,使每一个媒体受众成为了新的传播源,大大提高了传播的持续性、广泛性与不可控性,机遇与风险并存。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单一媒介平台无法具备足够的传播力和掌控全部消费者注意力的能力,于是,"全媒体传播"的概念与探索应运而生。从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来看,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手段,可以协同不同的传播平台,对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受众全覆盖,最大限度到达目标受众。以富阳日报为例,它是一张覆盖63万人口的区域报纸,去年以来报社通过及时组建全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全媒体大餐"。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媒体传播已经走进全媒体时代。传媒界为全媒体的定义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包括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的集成。我们也可以将“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3,(15):47-48
记者: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再到智慧媒体,您怎么理解这样的发展趋势?朱建波: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融合互通,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帐号,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同时媒体大胆尝试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构建了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因此可以说媒体已经共同进入了一个全媒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狭义地讲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是业界近来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之一。全媒体,通常指媒体机构通过记者采访编辑,运用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表现手段,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融合接收,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一媒体内容的媒体形式。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在改变1.传播主体在改变。新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8.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平台、借助通信技术传播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介。是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一个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全媒体时代正在来临。对于多数传媒企业而言,全媒体仍是一块完全陌生的领域。但是全媒体是个趋势,而且势不可挡,要么跟上潮流,要么面临淘汰,别无选择。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报纸编辑要积极转变观念,重新角色定位、创新理念、强化能力培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大众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以山西这一特定区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为核心的三晋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本文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对三晋文化传播的策略:增加三晋文化传播的形式,以博客、播客、BBS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为多种形式,实现全媒体空间的立体式、交互式、开放式传播;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趣味性,以互联网环境为传播机制,要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在网站制作、程序创作的过程中,增强观赏性、审美性与趣味性;同时增强三晋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少年是主要的受众群体,接受对象发生改变后,要有效针对青年群体进行自媒体方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核心优势在内容生产,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由于报纸每天只能出版一次,内容优势大打折扣。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报业得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全媒体传播,不仅可使内容信息“有声有色”,而且也可在争夺传媒市场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全媒体实验其实质就是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  相似文献   

12.
正群众路线是媒体的生命线,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信息不仅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意蕴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的特色品种,在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共识的凝聚方面居功至伟,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如何以群众路线为指针走出一条新路,"最美现  相似文献   

13.
雷刚 《新闻前哨》2014,(10):8-9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纷纷借力互联网、移动通信平台,开启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原来的媒体天然鸿沟一夜之间被融合跨越,报纸、期刊陆续进军网络、手机端及视频业务,广播电视纷纷进军互联网电视和移动视频。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闻信息传播发布平台的多元呈现。  相似文献   

14.
国内的报业集团,正在步入由纸质媒体向全媒体集团转变的关键时期。所谓“全媒体”,顾名思义,是综合平面、电视、手机、网络等覆盖大众的主流媒体,进行综合传播的手段,也是拥有这些传播手段主体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5.
吴进友 《新闻战线》2015,(5):181-182
微信平台作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从微信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号和公众平台等方面都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传播媒介的高度,带领大众进入了全新高效的信息传播新时代。2011年1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基于智能终端的免费通讯服务——微信。微信借由网络可以快速发送语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同时,运用个人账户、公众平台等功能共享媒体信息并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微信平台将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交流传播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三屏合一”(电视、电脑、手机)的信息融合接收的全媒体。以及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怎样通过深挖自身优势,摆脱在信息传播上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互联网亦步亦趋的窘境呢?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各类新闻门户网站、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涌现,并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媒体内容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不同的媒体形态传播已经完全成为现实"。①传播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中指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笔者认为,在政治层面的支持推动下,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要不断创新转型,主动向网络  相似文献   

18.
以新近发生的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在危机传播中既扮演了重要的采集终端设备的角色,也同时是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基于这样的多极传播格局,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危机信息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展开,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风险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尝试结合危机传播的过程对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传播秩序变化、信息发布的流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孔薇 《编辑学报》2020,32(6):611-614
全媒体战略构想正朝着更广范围和更深层面加速推进,为科技期刊大众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内容建设、用户体系、平台搭建和人才资源4个层面构建了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大众传播体系,并从不同维度对科技期刊大众传播进行理性审视。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应在专业化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和整合内容资源,在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寻求发展策略的平衡,不断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的手机摄影对新闻信息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媒介特性,在图片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背景下,手机新闻摄影改变传统新闻摄影传播模式,在社会媒体平台发布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具有深远的传播力,使得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社交网络扩散。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摄影生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机新闻摄影影响力与参与性增强,但同时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对社会化媒体下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进行探讨,分析手机摄影新闻传播的负效应,提出手机摄影应用建议,为手机摄影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