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向新的教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廷凯 《师道》2002,(7):33-35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必然首先触及到课程实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这主要涉及到教育观、学力观、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理念引导高中新课程,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教育管理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等角度,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新课程改革之下的教材观发生了重要的转向:走向范例和文本的教材观、走向人性化和儿童化的教材观、走向开放与建构的教材观、走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材观。从知识建构角度出发,新课程强调教材是范例,是一种学习的材料和资源,而不是必须服从的"权威"。新教材应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体现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和呈现课程标准的开放理念,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对教材使用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  相似文献   

6.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范例教学理论。它意味着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萌 《中学教学参考》2012,(21):127-127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深入开展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为了很好地参与到这一改革中去,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所谓建立新的理念,就是我们教师要确立起新课程的观念和思想,明确实施新课程的目标、思路和策略。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教师要更新旧观念,建立新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教师应建立怎样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  相似文献   

8.
试论"课改"中教师教材观的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学校都使用了新的实验教材。虽然编写、出版单位不同,但它们都是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然而,如果使用它们的教师仍然以旧的教材观去驾驭这些教材,那么,这些教材的各种新功能将无法发挥,“课改”实验的目的也难以达到。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才能把握和使用好这  相似文献   

9.
钟顺毅 《广西教育》2008,(26):16-16
实施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做法,变之为学会“用教科书教”,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教育改革。要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就应着力深化新课程改革,转变课程观和教材观,树立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观,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建构参与、合作、探索、快乐、活动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新模式,优化教育环境与学校设施,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教材的弹性化与动态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有关教材建设与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基于传统教学观,还是在新的课程资源观视野下,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载体,均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目标、目的,以及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成为人们认识和判断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知识为本"的知识观有着诸多弊端,需要改革.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界正在形成新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整合性及个体主观体验性.在此影响下,新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它强调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并以此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新的课程观、课程资源观、教材观也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三个维度,进行大胆尝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在“走进”、“跳出”中内化、活化教材,感悟生活,诗化语文。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有限的课程决策权利。如何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的课程决策意识,逐步培养其决策能力,正确把握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个性化创生教材,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同课异构”产生的背景 1.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更具开放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对话,也有利于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转变教材观,有学者提出了"圣经式"教材观和"材料式"教材观[1],还有学者提出知识观的教材观和智慧观的教材观[2]。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涉及到教学实践中一个根本的问题:"用教材教"还是  相似文献   

18.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导致了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转向。从课程观的视角,观照当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转变;诠释新课程"三维目标"丰富的课程现转向的内涵,从而认识"三维目标"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揭示"三维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目标的超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是在《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原则精神指导下进行的。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编出一套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首都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我们认为,中学历史课程教材要改革,必须先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要开历史课,这是历史课程观,是改革的出发点;二是历史教材怎样编才能便教利学,这是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具体操作问题。下面仅就此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和新课程资源观下,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诸如:如何正确鉴别和利用国外史籍和互联网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历史学术争议与分歧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求实创新教育与坚持正确历史观等问题。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我国的国情特色和学科特色,克服削足适履式的、机械的照搬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