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英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高语境特征,给翻译带来了语义、情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困难。本文从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入手,探讨典籍翻译的困难以及"合作翻译""异化翻译"以及"碎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官称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等级关系,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多棱镜"。由于词汇及文化空缺,官称英译出现了翻译困难。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依据陈毅平及袁庭栋的官称分类与语义探讨,研究各类官称英译在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策略和文化顺应,考察官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运用翻译策略与如何进行文化顺应的。结果发现,对皇室类官称、爵类官称、非爵类官称英译,霍克斯采用语义翻译,而对神鬼道释类、医艺类及其他官称英译,则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与交际性翻译结合的策略。官称英译以顺应目标文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传统的翻译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疆域,译者——译语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文章拟从传统的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翻译观的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嬗变进行理性思考,阐明译者如何从传统译论中的"隐形人"、"奴仆"、"画家"成为当代译论中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吞噬者"等等。  相似文献   

6.
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表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误译通常源于译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母语思维以及对原语文化的错位预设。本文试图从《译海淘沙录》中的启发性译例探讨各种英汉误译的发生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英语语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一词多义,在众多意义中选择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词,实为不易。而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或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也带来很大的困难。该文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一词多译"、"词类转换"和"文化空缺"的补偿手段方面作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呼唤高质量的翻译,也为21世纪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促成了译学研究范式转换,对文化语境的关注以及对译者主体的彰显给翻译人才培养诸多启示,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陈旻 《海外英语》2020,(6):9-1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学家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两种翻译方法能较好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医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但其语言中的文化色彩浓厚,英译时如何处理文化因素一直困扰中医翻译界.该文试图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角度探索中医基本术语英译,提出"交际翻译为主,语义翻译为辅"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公示语英译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常见的错误可以分为三类:语言层面上的错误、文化翻译错误、语用翻译错误。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三个视角分析,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做好译前的适应与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做好"三维"转换;译者在译后没有受到"事后追惩"机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18,(1):80-84
汉语中的俗语是中国文化智慧和精华的结晶,它的翻译和传播,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软实力。从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俗语出发,根据纽马克提出的关联翻译法,研究译者著名汉学家藤井省三的俗语日译技巧,借鉴其经验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翻译理论认识。藤井在翻译俗语时用到了顺译、补偿、加注等多种翻译技巧,忠实传达了原文本的内容和风格,符合纽马克关联翻译法中上乘翻译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足以说明中国正值对外宣传的好时机。中国的对外宣传离不开外宣翻译,翻译的"忠"与"不忠"直接影响着对外宣传中国的效果。外宣翻译的目的昭彰鲜明,即,让中国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的读者,以及取得更多的国际支持。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外宣翻译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而外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唯有逐渐加强译者的"目的"意识,"双重文化角色"意识,"读者至上"意识,才能名副其实地遵循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说明对"伪译"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译创理论的源起、发展、内涵特点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探讨。笔者发现,译创的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译"、"创"、"媒"以及"合"四个方面。译创是一种翻译和创作并存的写作方式,是译创者从/到另一种语言里表达自身文化的双向创造性实践,从而实现文化杂合。此外,作为一种文化杂合的有效手段,译创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往往意味着在将源语的文化移植到目的语文化中,丰富目的语的文化构建。富有中国道教特色的"妖"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往往被译为"demon"。本文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将中国文化中的"妖"和西方文化中的"demon"进行对比,继而深入探讨这一翻译的广泛可接受性以及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在其核心理念"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结合海昏侯外宣翻译的话语实例进行定性分析,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等层面探讨海昏侯外宣英译中的"适应"和"选择";深入分析海昏侯外宣话语中的不当英译并将其重译和修正,以期提高其翻译质量,为阐释、解读和深化海昏侯国遗址外宣英译研究提供更为新颖和广阔的视角,为助推江西海昏侯文化顺利、完美地"走出去"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的"信"与"讹"都可以作为实现"达"的手段。翻译常式论认为:处于弱势文化中的文本要成功进入处于强势地位的目的语文化,译者必须在两种行为常式中获得平衡。辜辜鸿铭英译儒经之"讹"恰好体现了翻译行为常式的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