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忠义直言》中"V得X"的结构进行分析,将"V得X"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划分为"V得O"(即"得"为补语)以及"V得C"(即"得"为结构助词)两大类。"V得O"结构中,"得"前出现了两类动词,即表"取得"义的动词以及表"非取得"义的动词,通过分析描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考察此结构的特点以及"得"在结构中的语法化程度。"V得C"结构中出现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以及程度补语结构。其中状态补语结构出现的用例最多,未出现可能补语结构。本文将《忠义直言》中"V得X"结构的上述特点与《水浒传》中的同类结构进行比对,发现本书的"V得X"结构在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以及状态补语后带宾语的发展中体现出滞后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对程度补语的两个格式"X得多"和"X得很"的习得偏误,发现留学生对其把握得并不好,偏误率比较高,偏误的原因部分在于现有语法书及教材针对"X得多"和"X得很"的语法注释有失空泛,尤其是在搭配及使用环境方面的解释不够清晰.因此,本文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考察了"X得多"和"X得很"的使用环境,并对"得多"和"得很"搭配的词语类型、表达的感情语体色彩以及体现的文体风格进行了明确地梳理,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合体地使用这两个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3.
"得~"结构词在现代汉语和各地方言中都很常见,例如现代汉语中"得了""得令""得到"等,在北京话中也会有"得嘞"这样的表达。怀宁方言中也有很多"得~"结构的表达,它们有不同的构词特点,表示不同的意思。文章拟从"得了""得着""得很/死"的结构来对怀宁方言中的"得~"结构进行初步探索,了解其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汉语语料的考察,笔者发现,在"X得很"结构中,谓语动词的宾语把"得很"隔开了。这个宾语可以提前,也可以省略,它和"V得C"结构中谓语动词的逻辑宾语的位置不同。贵州方言中"X很"可以说,并且都可以在中间加"得",表达强烈的感情,但是经常可以自由替换。由此看出,"得很"成了一个的独立单位,"得"已经不是词尾了。  相似文献   

5.
尹钟宏  邹仁 《华章》2007,(10):171-172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得"的虚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使得我们在对带"得"的结构分析时有了可靠的参照,《五灯会元》中带"得"的结构相当多,语法形式相似,但表示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却有区别,"得"的虚化程度也不一致,下面我们主要对"V 得 (O)"、"V 得 (O) C"等表示结果义的述补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得"在衡阳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用来作谓语动词、能性补语、结构助词和介词,在探讨"得"的用法后顺带提及"得"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V得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极其频繁的固定格式,其中"V"主要是自主、单音节动词,双音节的"V"较少;"得"是表可能的助词;"上"是补语,词性、语义复杂.在"V得上+事件/动作"中,"上"是构词成分;在"V得上+客体/工具"中,"上"表示动作带来的结果或动作持续的状态或动作达到的某种目标;在"V得上+终点"中,"上"表示...  相似文献   

8.
《湘南学院学报》2018,(3):69-73
郴州方言的"得"有些义项和用法是普通话所没有的:语气词"得"类似于普通话语气词"嘛";副词"得"主要表强调,相当于普通话的"都""才",还可以在分句中起连接作用;助词"得"表达"先时、歇后、暂时、条件"等意义,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和获得知识、技能.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会碰到"启而不发"的现象.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启"字上.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启",只有教师"启"得及时,"启"得巧妙,"启"得适当,学生才能"发"得深,"发"得远.由此看来,教师掌握一些启发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NP VP 得 NP 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i VP 得 NPj 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i VP 得 (NPi's)NPj 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  相似文献   

11.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得"字结构,无论是"得V"还是"V得"的结构,"得"既表示"动作实现"还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得"的语境,且都是由表示"获得"的实义动词"得"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3.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如果把劳作和  相似文献   

14.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童心者得未来。"灌输培养少先队员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少先队组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题小作,小题大作"。即:组织带领队员从细微处明道理,在体验中得收获,  相似文献   

15.
吉水方言中"得"字后缀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语法结构上看,"得"可以附着在名词、量词、动词、数量结构之后,构成名词词尾和数量词词尾;从语法意义上看,某些动词、量词带上"得"后缀后词性发生,变化变成名词;有的名词不能单说,带上"得"字后缀后能够单说;某些名词有无"得"词义有区别;"得"可以附于数量结构之后,表示确数或者概数,或者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数量少、时间短等;并且某些词加上"得"后缀带有明显的小称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胡佳茜 《小学生》2009,(7):33-33
评分标准:选项为"经常"得0分,选项为"较少"得1分,选项为"很少"得2分,总分为36分,分数在22分以下,则写作业能力较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敏 《中国教师》2008,(17):37-38
<正>"舍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愿意割舍;不吝惜。而古人创造"舍得"这个词,把"舍"和"得"对立地放在一起。没有"舍"就没有"得","舍"而后"得"。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V+得+时量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汉语学界,对于"V 得 时量短语"格式几乎未有专门的讨论, 通常只是将它作为"V 得 数量短语"的一个部分,而"V 得 数量短语"格式又仅仅作为"V 得 O"的一个表现形式被提及,同样不被重视.我们依据<敦煌变文集>、<祖堂集>、<景德传灯录>、< 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前五十卷等相关语料,结合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考察唐宋时期的"V 得 数量短语"与"V 得 时量短语"的用例、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和功能,同时探讨"V 得 时量短语" 、与"V (了) 时量短语 了"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