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养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序以及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在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律意识成为推进法治进翠的观念先导。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与未来,对这一群体的法律意识的关注与培育,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途径,为推进法治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汪平 《甘肃教育》2008,(22):13-13
一、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法律意识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公民遵守和执行法律发挥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5.
法律意识低下:法制建设的切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与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反映着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守法、执法的自觉程度等等。  相似文献   

6.
于维良 《教书育人》2002,(14):42-43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称。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法律思想则是人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理解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属于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在法律意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它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培养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价值观;二是普及法律常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应把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法制观、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更重要是要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  相似文献   

8.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只有使人们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真正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因此,为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培养新一代“四有”人才,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体系逐渐发育成熟。而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  相似文献   

10.
高校法制教育的着眼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应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性,着眼于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鉴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加快的形势,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要着力培养和增强学生以下几种意识: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为核心。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的总和。前者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感觉、情绪、习性,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低级阶段;后者则是人们对法律的本…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表现为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法律教学应根据初中生思维、认识发展的特点,围绕法律意识的树立过程中“法律知识教学”“法律思维培养”和“法律实践表述”三个方面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认知、思想、情感、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总和.近几年高校极端事件的接连发生,结合笔者的调查,暴露出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足、法律信仰缺失、法治知识的空白,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应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思维方式的训练、合理设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密切结合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所谓法律意识,乃是人脑对于社会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包括人们对现行法律的愿望和认知;对现行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理解和接受;对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  相似文献   

14.
一、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三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各阶级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5.
法律素质是人们参与法律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它以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法律能力为着眼点,它是人们对法律、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心理以及能力的总称。它是人们探索法律现象,了解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运用现行法律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及行为进行认识与评估的基础。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必要性从1986年以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就连续部署了四次五年普法教育活动。2001年开始的“四五”普法,则明确提出“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即由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转变,全面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杜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次构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亲法"意识;法治观念,指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正确的诉讼意识;社会主义法律理论知识;法律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法律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对我国法制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学生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人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不然.在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而且思想极为丰富。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的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使本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 法学和法学基础理论 1 名词解释 (1) 法学 (2) 法律现象 2 问答 (1) 法学与其他学科对法律现象的研究有哪些不同? (2)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 (3) 法学基础理论在法学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