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物理教学中的设疑●山西河津中学王玉海教学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入渴求知识的境界,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学习中摆脱出来,移步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中来,现就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疑谈几点看法:一、新课前的设疑好的新课设疑,犹如磁...  相似文献   

2.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3.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5.
化学教学中的设疑徐宾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设疑──释疑”这一教学手段。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6.
疑导学法”。这一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教学效果明显,因而成为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设疑导学的关键是“设疑”,如何设置疑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虽然设疑导学适用于各科教学,但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设疑方法,物理课如何进行“设疑”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通过讲述故事进行设疑回忆我们上学时的老师,他们怎样讲课或许已经忘却了,但他们在课堂上讲的小故事却记忆犹新,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故…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五元”教学,即“五元”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采用疑、探、展、评、用五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疑”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设疑方法.(1)可根拓文题设疑;(2)依据课文主要内容设疑;(3)依据文中的中心段或中心句、中心词设疑;(4)依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设疑;其实,设疑的途径这有许多,也可以根据文章体裁设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正确,合理的设疑方法,让设疑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中的“设疑”尝试马青峰,杨桂萍一、布达设疑,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灵活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巧妙地采用布谜法设疑,既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教学“能被3g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问哪些数是3的倍数,学生会报出对多数,...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1.
话题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话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教师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教师提问成为学习者外语习得与教师教学的一个有效桥梁。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语言行为和教学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刺激思维,引发探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中要把握提问的策略,提问要做到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要把握好提问的时间,运用类比式提问,重视应答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教师利用多媒体积件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要求和教学需要来研制、开发教学软件。针对积件库建设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学优生"的干扰,面对"学优生"的干扰,我们千万不能被干扰的表面教学现象所迷惑,切莫让他们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而是应当巧妙利用"学优生"。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优生"成为小老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巧设结束语课末存趣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结束语能使课堂教学课虽尽而趣未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运用悬念、点睛、朗读、游戏、想象、铺垫、讨论等方法结课。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体现在确立目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方面,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我们继承。  相似文献   

18.
深度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要求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深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教师要深入提问、反复追问、促成反思,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层次。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导向、教学策略、教学原则等方面对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的“深”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新三要素”给我们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应用数学这门基础工具学科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自身得以提高和完善?本文就此从目的性教学(素质方面的培养)、启发性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情趣性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其在构建学生“智能结构”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way in which mid-semester course evaluations are structured, administered and reported is important for generating rich and high-quality student feedback for the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Mid-semester evaluations usually contain open-ended questions that trigger more elaborative feedback about what is going on in a class than that from end-of-semester evaluations with Likert scale-type questions. The anonymity of the process for students and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process for instructors make the process more reflective for students and less stressful for instructors. This study describes how the mid-semester course evaluation process can be used as a feedback too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n institutional level. Through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341 mid-semester course evaluation reports, positive areas and areas of concern with respect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re identified, and changes in student evaluations over the years were examined meticulously to make an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a non-profit Turkish university.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value of mid-semester course evaluations can go beyond course-level if we use open-ended questions and are able to gather the reports together to make som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t university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