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在以法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扮演着法治中国的领导者、建设者、执行者、宣传者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和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极其深远的生成逻辑、鲜明的价值要旨和翔实的实践要求。从生成逻辑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法治遵循。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有益于党执政兴国、有助于人民幸福安康、有利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践行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切实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动构建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本期话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五部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应如何建设?“法治知识课程”与当前的“普法教育”有何不同?在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之外,学校还应注意哪些育人环节,才能真正有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本刊特邀省内三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实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以法治形式推进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立法与普法的同步配合。加强爱国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将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既要从个体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讲清“什么是依法爱国”,又要立足公民与法律的关系讲好“如何爱国守法”;既要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法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做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教育需要全面审视其中蕴含的各类关系,从特征、价值、目标、空间、对象等多个维度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呈现出“刚性”与“柔性”、“底线”与“高线”、“感性”与“理性”、“虚拟”与“现实”、“全面”与“重点”辩证统一的关系表征,系统展现出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8.
一般狭义把法理解为一套冷冰冰的规则、准则集合,这只理解了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文明方面,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价值、法的精神及相关的理念等精神文明方面。一般狭义把法治理解为“依法办事”等法律意义上的法治,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主治”等社会意义上和价值意义上的法治。一般狭义把法治政府理解为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等形式上的法治政府,实际广义还包括法律的统治或法的治理状态等实质上的法治政府。对以上三个概念进行广义理解,对于把握法治政府的真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良性校园风气的核心,是保障学生构建法治思维的动力,是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基础,更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理念和法治执行力人才的主要力量。校长作为依法治校的管理者、决策者以及领导者,其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处于塑造者、推动者以及反思者的地位。校长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正确定位,能够有效推进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速度、建设力度以及建设深度,由此促使校园法治文化对教育事业的全面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司法工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吸收了前苏联司法制度、大陆法系司法制度、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精华,在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社会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司法制度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具有许多新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司法工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吸收了前苏联司法制度、大陆法系司法制度、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精华,在司法的政治性、人民性、社会性等方面与传统的司法制度相比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也具有许多新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培育其法治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要求,是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的现实需求,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通过优化法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法治实践教育,厚植校园法治文化、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多维路径,共同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3.
《学周刊C版》2017,(18):83-84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建设法治社会的积极响应。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法治教育积弊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凸显出教育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法治教育力度不够以及体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全面依法治国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大学法治教育的现状、法治教育的路径优化等方面对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并以此拟定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这一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的提出,切合当下中国推进法治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体意识,是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的丰富与深化。而邓小平法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不仅为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了框架、轮廓,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也指明了我国法治社会的未来走向,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指导和传承作用。结合邓小平法治思想积极开展法治中国的研究,对于推进法治理论发展、促进法治战略共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学段贯穿不到位、社会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进行法治教育创新实践,推进区域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构建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型、拓展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创建"5"彩法治教育特色品牌,以整体规划法治课程体系,拓展创新育人路径,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法治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思政课弘扬好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必须把准“为何讲”“讲什么”“怎样讲”三个问题,把握价值、理论、实践三个维度。价值维度上,它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理论维度上,思政课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力量,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优势,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阐释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的中国方案。实践维度上,思政课教师应提升法治素养、回应学生法治关切、开发立体化法治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增强时代新人踔厉奋发共建法治中国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3):76-79
以法治中国建设要求为指导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理念、构建独特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21、2023新版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在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加以改版和内容的适度调整,这是顺应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包括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相应地走向“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其理论性和政治性明显增强。这个转变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运用最新刑法修正案的亮点及其相关案例贯穿整个法治内容教学,既具体又生动、既有趣又有效,或许可以作为思政教学教改的一种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法治”现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治国方略和社会管理模式。法治的普适性要求高校校园不可能成为法治的空白地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法治”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实现校园和谐关系,培养符合法治社会要求的具有基础法律素养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建构体现法治理性的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0.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