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是考察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个最佳场域。争议性新闻事件由于其自身的争议性,势必引发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因此,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组合方式或日框架来磨合信息,进而以何种新闻图景呈现事实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家媒体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媒体是如何设置新闻框架、再现这场争议,进而影响或引导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  相似文献   

3.
争议性事件,是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起社会参与,牵出广泛争议或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和问题。社会中的争议性事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纵观近年来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争议性事件,主要分两种类型:一是公共事件类,议题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态势,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锐意应变创新,充分发挥独特的电视传播优势,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报道理念,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当中,确立电视在媒体与群中的优势地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一番阐述和剖析,为实践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5.
卢新亮  赵蓓  于海洋 《传媒》2021,(21):80-81,83
2021年3月,海星大量入侵青岛胶州湾,对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影响.事件暴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媒体共同发力,通过记者调查、短视频、深度集纳等传播形式,全媒体、全方位持续关注这一事件.本文通过回顾该事件的传播和演变发酵过程,探析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剖析了央视财经等新型主流媒体全面更新表达方式、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做法,使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为我国媒体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对媒体从业者思维观念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培养与全媒体传播工程相适应的一种新型媒体观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而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文从国家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全媒体观念的产生背景为缘起,对全媒体观念的概念及范畴加以探析,界定了全媒体观念的内涵、外延,厘清了全媒体观念的特征以及本质要求,从思想意识层面为提升公众媒体素养提出可行之策,以期推动全媒体传播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是近年来在新闻界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全媒体记者”“全媒体传播”“全媒体出版”等字眼儿,经常跳入传统媒体人的眼帘,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以传统纸媒为主要介质的产业形态正陷入数字技术的挤压之下——新时代的读者越来越多地习惯点击鼠标纵览天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利润被新型媒体抢先分羹;越来越多的纸媒读者正在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分流……  相似文献   

8.
全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传播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多元势必带来观点的多元化,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和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播说联播》栏目,采用平民化、接地气的评论语气,以短视频为评论主要形式,采用跨媒体叙事方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有效地增强了主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在全媒体的大潮中,地市级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要想在大潮中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构建自己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宣传的新途径。本文主要就地市级媒体融合宣传的探索以及相关的实践进行探讨,为地市级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全媒体得到快速发展的当下,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遇到了很多困境,发展也因此变得缓慢起来。近年来,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日新月异,学术期刊社也在全媒体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很多学术期刊社都意识到了全媒体升级的必要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术期刊媒介整合的发展进程缓慢。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学术期刊全媒体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型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余丽丽  潘娜 《今传媒》2011,(9):32-33
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作为地市级媒体,如何按照四中全会精神,在媒体融合中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四川省眉山市广播电视台从"内容、融合、基础、激励"四个方面的积极探索或许能为地市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蒋宏宾 《视听界》2014,(3):49-53
基于新媒体的强势生长和技术支持,向其主动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广电媒体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将自身优势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生成全新的广电系全媒体生态格局,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信息生存和传播法则,以全媒体生态为受众提供分众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5.
陈刚 《新闻传播》2009,(11):17-18
争议性新闻事件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现实语境.探讨和分析争议性事件的特征、社会影响以及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模式和框架等议题。  相似文献   

16.
赵亚光 《视听界》2015,(1):66-68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给人形成这样的错觉:记者的职业门槛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弭,人人都能当记者。本文通过分析,回击了这一错误认识,并揭示出全媒体记者除了传统记者所需的采访、调查、编辑等基本能力外,在新技术应用、意识、知识积累等多个层面所要达到的新要求,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并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作用。【方法】笔者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征,探讨了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说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征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结果】提出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对策,对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及防范舆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突发公共事件具备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主流媒体应具有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舆论走向、整合社会资源等作用。本文针对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推动社会秩序恢复平稳状态也提出了一定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英  李文亮 《传媒》2023,(16):72-73
全媒体时代对主流媒体的产品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在分析当下主流媒体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主流价值导向、内容零差错、用户需求、评价体系建设、一体化平台搭建和人才管理等六个方面加强全媒体产品质量管理,为提升主流媒体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为 《青年记者》2021,(2):66-67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媒体运营人才培养是对以往媒介类型细分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是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为实现全媒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本文在跨媒介叙事的视域下,探讨全媒体运营人才培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围绕党和政府重大部署决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报道。在融媒体业态下,安徽新闻综合广播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年来系列全媒体报道以声音为载体,在做好多维度广播产品的同时,注重融媒体策划、全媒体呈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本文结合这一实例,对融媒体业态下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多维度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