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3月至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一报道组,去我国陆路边疆采访。我们一行七人在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写了名为《边城行》的系列报道20余篇,尚有余笔若干,写在这里,博您一乐。出国、下乡、进城《边城行》介绍的是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的人与事。要开放就得跨出国门,于是我们也出国门去看看,然后才看出来:幸亏改革开放早了几年。尽管我们口袋里人民币不多可依然神气,因为一元钱人民币可以当1700—1800越南盾使用;在缅甸就不必劳神问缅币该怎样换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3日,《环球时报》刊发高鹏先生的一篇短文,写他去年赴瑞典看女儿,在斯德哥尔摩住了半年。其间他经常到市文化中心看报纸,那里英文报刊很多,但中文报纸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和香港的《星岛日报》;外文的中国报纸和图书杂志也是屈指可数。后来,他去了哥本哈根、汉堡、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发现在这些地方能读到的中文报纸和外文版的中国报纸、杂志跟斯德哥尔摩的情况差不多,高鹏先生因此呼吁“媒体应该走出国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家对报刊应该走出国门已经形成共识。问题是报刊走出国门步…  相似文献   

3.
写于1934年4月19日的《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①因为它充满爱与和谐的大美.因此在国际上也享受崇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周倩 《大观周刊》2011,(19):232-232
翠翠是沈从文《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是全书之魂。也是《边城》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沈从文在《老伴》、《水云》等文中说过,翠翠是南“绒线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  相似文献   

5.
方刚说:“当我写人有难处的时候,我便去写动物了。”于是,我们便读到了一本视角新颖、思维独到、有关动物生存哲学的好书──《动物哲学》。 在《动物哲学》中,方刚以他优美、简洁、流畅的文笔,描写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蛛形动物、头索动  相似文献   

6.
李华伟博士是成就卓然、享誉世界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管理者,此乃公论、定评,杨阳女士的这本《书籍殿堂的智者》和同时出版的煌煌大作《李华伟文集》就足以说明.但是对我们这一代图书馆学人来说,李博士首先是国际图书馆的学术使者.改革开放,国门洞开,李博士是步人国门的图书馆界第一人,也是手牵手引领我们走向世界的带路者.早在1980年代初期,我其时供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当时初出茅庐的一代青年学人一样,充满了解世界的如饥似渴之情.这时李博士的出现,使我们眼中的大洋彼岸图书馆不再是各路文献中虚虚实实的记载,也不仅仅是外国专家们报告中洋洋洒洒的洋文,而是成了活生生的可触可见的一番情景,还有了高水平的专业解读.面对我们的那些经常不知天高地厚的各色问题,李博士总是诲人不倦,不厌其烦,从不计较我们的无知和唐突,最后还忘不了勉励几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将走出国门。去看世界,去寻求更大的空间,开拓自己的未来。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为满足广大有志之士的需求,帮助他们攻克语言难关,实现迈出国门的第一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新近策划出版了《雅思基础培训系列教程》一套书。 系列丛书汇集了“雅思”最新考试资料与信息,针对性、实用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我们陆续组织了《汉江行》《湖乡行》等几个大型系列广播,取得了比较好的宣传效果。一组织系列广播,在一定的时间之内,选择较重要的主题,在广播中进行系统、全面、深刻、突出的报道,正是“扬广播之长,避广播之短”的好办法。为此,我们组织了有27人参加的《汉江行》采访队伍。由正副台长、编辑部主任和记者们一道,统一研究报道汉江的选题计划,分头深入沿江采访,从汉江源头,经陕西、河南、湖北到汉江出口,共写52篇,累计16.3万字。我们在研究《汉江行》系列广播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调,以历史故事、今日成就、山川名胜、风土人情和开发汉江、建  相似文献   

9.
30集系列报道《改革大潮看神州》从9月10日起在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到10月10日播完。这是中央台领导及编委会继《边城行》之后,1992年组织采写的又一个大型系列报道。象这样大规模,密集式地在《新闻报摘》中宣传30个省、市、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在中央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听众来信认为,这组报道“有鲜明的舆论导向”,“有新意、有深度、有声势”,“非常适时、振奋人心”、“是献给十四大的一份厚礼”。组织这个系列报道是台领导依据1992年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边城》是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卓越再造。《边城》美在那闪动的人性,小说通过简单鲜活的形象.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又为我们勾划出湘西古朴纯真的风俗,在世人面前呈现出自然状态下的纯净美。本文就其诗意的再造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有人认为,基层的通讯员,缺乏新闻线索、重大题材,采写实在太难,我也有同感。与一位资深编辑谈及此事,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新闻多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就有不少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自已是否用心去观察、思考,并把它变成文字。”于是我便当起了有心人,今年以来还真的写了不少新闻与新闻评论,并有不少见了报,且反映良好。诸如有人砍树开荒,我便写了《树重要还是人重要》;早锻炼路过菜场,见两个菜贩为争摊位而大吵大闹,我便写了《让他三尺有何妨?》;看到有人践踏草坪与绿化带,我便写了《珍惜我们的家园》;针对“沙风暴”猖獗,我便写了《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灾难》;针对不断发生的火灾、爆炸与交通事故,我便写了  相似文献   

12.
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和《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许多人还不约而同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想到写这个题目?写它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似乎可以这样梳理一下: 一是,社会责任感驱使。当记者就要了解上头精神,就要关注社会问题,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吃透两头”,就是说的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哪一个中国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不说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发展,单是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的变化就够眼花缭乱的了。人们的钱包鼓了,出手大方了,绝大多数人衣食无愁了,这是叫人欣喜的事情,也是改革开放的初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问题也跟着来了,一些人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一掷千金乃至暴殄天物,有的不光拜金,甚至发展到道德沦丧和病态心理。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你我他之间,谁没有看见?都看见了,而且感  相似文献   

13.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4.
去年5月,报社组织离休干部去西安、延安旅游,回京之前,我们抽了七八天时间到西安附近几个县的农村去看看,回来写了《在“转化”中看多数》这篇稿子,本来,我们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打算写什么,只是长期做农村宣  相似文献   

15.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进一步打开,中国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知道了美国电视《新闻60分》,知道了《20分/20分》,知道了电视可以开掘,可以分析。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可以有深度报道。我国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4月开办了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该栏目一直以高...  相似文献   

17.
记叙文是每个孩子小学作文的第一堂课,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等作文,如何将人物写活、写出彩、写传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将人物写好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岁月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19.
在祖国大西北千里边防线上,长年奔波着这样一位以写边防见长的军事记者,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凭着对边防的炽热情怀,上冰山、闯荒漠、斗风雪、战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的哨卡,每年都有100多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采写出了《在祖国日落的地方》、《冰山燃烧着一团火》、《国门外交官的风采》等一批深受读者欢迎、在军内外颇有影响的边防报道。其中,他采写的《雪山孤岛鸿雁来》、《国门外交官》和《常规,从这里突破》,分获《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军队》报军事好新闻一等奖。西北边防部队官兵称…  相似文献   

20.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