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十余年来,伴随着刘亮程由最初的"一夜成名"到今天的"销声匿迹",刘亮程研究逐步深入和发展,但刘亮程及其散文的意义人们关注的却很少。本文以为,刘亮程的意义在其艺术创作生活中的"进入",这种"进入"有其艰难性,但同时刘亮程也给出了一些"进入"的途径,而这种"进入"的本质实为艺术创作的终极途径。  相似文献   

3.
胥林 《考试周刊》2013,(42):16-16
<正>带着对散文的一腔热忱,我把苏雪林的散文通读了一遍。回过头来看了题记,再从开篇慢慢品味。最初认识刘亮程是因《名作欣赏》,上面登载了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人养眼的是读者对作品的赏析。韩富叶教授向我介绍了刘亮程的作品,韩教授对他的总体评价是"生命诗性的天然漫步"。我再度想到刘亮  相似文献   

4.
刘亮程的散文是日常生活与生存观念相似交融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解读刘亮程的散文对于新世纪散文的创作及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6.
散文内容丰富,形式洒脱,梳理散文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整理三个"路标"梳理文章思路,辅以常态性阅读的"段段清"方法阅读刘亮程的《柴禾》,以此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8.
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作家主观感情对观物体的投射.总体而言,风意象是刘亮程散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不同意境之下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审美特征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中的风意象.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17):11-13
[顶级亮相]"乡村哲学家"刘亮程刘亮程本是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普通农民。那个村庄叫黄沙梁。刘亮程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几乎都是写黄沙梁,也是在黄沙梁写的。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刘亮程以精准而柔软的笔触,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  相似文献   

11.
正黄孝纪02推荐中国散文界曾有"北刘南谢"的美誉,北刘指的是新疆的刘亮程,南谢则是湖南的谢宗玉。谢宗玉出生成长于南方乡村,他的散文根植于故乡大地,有着鲜活而独特的生活气息,以及浓烈的乡土情怀。《童年村庄的气候物征》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给人以美的  相似文献   

12.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家刘亮程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就有两篇,即《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他的作品《柴禾》还被选人高考试卷。刘亮程的散文理解难度很大,几遍读下来仍然不懂的大有人在。我们有些教师,仪凭读几遍课文,  相似文献   

14.
刘亮程在他的散文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作品中的村庄是他进入世界的独特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无时不在的关注,这使他的散文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创造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创造模式原理,分析刘亮程的散文,从相似触发、相似联想和相似思想换位三个环节探讨散文创作相似思维模式,揭示新散文创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乡关何处"的最后一篇。显而易见,这是一篇散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却似乎是多元的,尽管都没有脱离散文这一基础,但从中发掘人生意义甚至是哲学思考的情形亦不少见。况且本文并不是那么容易读懂的,就算是教师,在  相似文献   

17.
范超散文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意思的,突出了散文相似思维的特点,用心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刘亮程散文叛逃意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范超的精神家园与现实家园是同一的,因而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出的是对家园的回归和热恋,这正是其散文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8.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作家刘亮程在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语中的,说  相似文献   

19.
尚白颖 《文教资料》2011,(11):30-32
周涛与刘亮程同为当代"西北散文"的代表。本文以二人书写动物的散文为例,从作家性格、思维方式、题材选择、语言习惯等方面探析其不同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第一位教师围绕着"证据和证明",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描述的过往生活进行了回顾,最后归结出文章的写作脉络:"曾经的过往--内心的存在--精神的财富--不会沉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