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校园风采秀     
陈汭 《课外生活》2011,(1):F0002-F0002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小学以“生活教育”为立校之本,开展了“阳光训练营”“写字节”“校园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探讨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二次开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逍遥津掠影     
"逍遥津的春天是美丽的!"我常对同学们说。今天,我又来到逍遥津,再次感受逍遥津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一分子,"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品行培养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相一致。德育须植根于生活土壤,在生活世界中发展、完善。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以"成长""友谊""师长情谊""生命""青春""情绪情感""集体""法治"等为主题,基于学生的成长经验,通过对话、合作、探究、体验的方式,呈现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知识,具有文体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新时代背景下,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构建联系教材、联系生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的学科活动模式(简称为"四联"模式),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一走,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人是依赖于社会环境而生活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存在的。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张。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基本观点。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生普遍觉得政治课的学习很乏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万般无奈.对此,本文建议政治教师从"时政味""生活味""趣味""情味""通俗味"五个方面着手,构建"五味俱全"的政治课,让学生学得更"有味".  相似文献   

11.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开篇就明确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创设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如能根据儿童的特点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切入点,并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那么,将很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体验""游戏世界"入手,使学生愿意自发融入数学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也是人在生活的存在中进行的。生活立场是教育的必然立场,"教育生活融合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交往说"等都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的生活能力,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要持守培养人的生活智慧、体验生活幸福、提升生活境界、育化生活品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法理学是法学教学中最难讲和最难学的课程。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法理学难题对授课教师在知识结构、角色定位、授课方法与基本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理学教师应具有"理""法""学"三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转译家",力求通过"生活场景教学法"和"生活常理教学法"有效地将知识传输出去,通过雄厚的科研实力养成全面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5.
当课堂的柳暗花明、针锋相对渐渐变成花团锦簇、一片和谐之后,教育工作者当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能否引领学生生命的自由生长,是否能带给学生生活的启迪。依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中职语文课堂应"从学生的自我中心出发""从学生的心灵自由出发""从学生的情感表达出发",大胆进行课堂实践,力求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富于温度和厚度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上主张三点,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上的观念,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本文立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思想,联系语文教学,从"巧设生活情景""捕捉生活素材""调动生活情感"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课标由"双基"变为"四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从"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更加符合杜威的"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在活动中学,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取"精确值",或者用"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以"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为例,教师以问题为引导,以对话为形式,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以"知道"为开始,以"做到"为结果,以"知行合一"为终极育人目标,努力构建新型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既综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邵广侠的"生活德育"理论、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又在实际操作中以"1+X课程""无缝对接+三位一体""三大课堂+关键事件"为教育方式,将抽象的德育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打通传统德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