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了解中国的新闻漫画,就不能不先了解华君武。果然,预约采访时,电话那一端传来华老慢悠悠的声音:“采访过的人很多了,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一代又一代不断更新的读者,一批又一批从读者中成长起来的作者、画者.谁不想多听听老前辈曲折、坎坷、成功、成名的故事。也许是我们代人请教的诚意,华老松口了:“天这么热,你们还要来,那就随便聊聊吧。”3个小时过去了,华老侃侃而谈.依然是慢悠悠的话语,却震撼肺腑,激荡人心。只不过是一幅幅漫画,却像一颗颗子弹,让敌人胆战;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丑恶、善美。华老似乎很满意与我们的“闲聊”,乐呵呵地说:“我很高兴,今天讲了一些我从来没有讲过的想法,有些是头一次讲给人听的事。”我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敬意.笔下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应该把华老的故事讲给我们的读者听.主题是华老用他70年的漫画生涯定下的——  相似文献   

2.
2005年4月1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e点儿巴黎桑贝漫画展”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年轻的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桑贝为什么在法国成大师.这么多年经久不衰。我们国家就没有这样的大师?”这深深刺痛了在座的漫画家们,尤其是老一辈的漫画家,勾起了他们对自己漫画生涯的回顾。伴随着历史的足迹,漫画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低谷和复兴,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一代又一代的漫画家作品中欣赏到了“历史中的漫画”,感悟到了“漫画中的历史”。 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代杰出的漫画大家华君武从13岁开始画漫画,迄今已有73年,这期间他出版漫画类书籍30册,漫画创作数千幅。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华老仍笔耕不辍,而且他还做到了多数漫画作者难以做到的:漫画创作“不重复”和“不间断”。人们在赞叹之余,不禁会问:华老的漫画点子怎么那么多?花样怎么总是那样新呢?笔者认为:除了画家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很高的政治修养和艺术修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有一个随身推带的小本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百宝囊’,我会从里面掏出宝贝来的。”  相似文献   

4.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5.
周怡 《新闻界》2008,(3):99-101
华君武的新闻漫画开创了中国特色新闻漫画的新面貌,其作品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性、时效性、亲近性几个方面。所谓中国特色还在于他的表达形式,主要体现在绘画与文字、现实与寓言、自我与社会三个关系的处理。此外,华老新闻漫画的艺术韵味增添了读者赏析的空间和阅读的永久性。  相似文献   

6.
新闻站着写将会如何杨步才进入乙亥年,国内的报纸上出现了许多以猪年为题材的漫画。最有噱头的,当属画面上“八戒”拱手祈求“新年别再往我肉里注水”那一幅。这一幅漫画切中农贸市场“注水猪肉”泛滥的时弊,引起多数百姓的共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去年12月...  相似文献   

7.
论新闻漫画的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漫画作者或漫画家在创作之前,需要经过对新闻事实的采访,以获得新闻漫画报道的素材,这是不能偷懒的必修课。如今,在一些报刊上,我们见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新闻漫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当然,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同时引起多人的关注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出现表现手法上的“雷同”,则说明个别作者可能没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采访观察,或者说没有积极开动思路,不善于创新,总是在别人的作品上改头换面,满足于效仿他人的表现手法。这种“跟风”行为对新闻漫画的发展无益,我们在创作新闻漫画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此类倾向。 新闻报道要有新意,贵在创新,新闻漫画亦然。在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9.
开设于《咸宁日报》周末版的“世象戏说”专栏一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给编辑部来函来电,称赞这里的文章像一幅幅漫画,勾勒出人间百态;像一段段讽刺辛辣的相声小品,针砭时弊,发人深省。不少读者一篇不漏地剪辑收藏,《长江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等数十家报刊相继转载,脍炙人口的《故事会》、《故事家》也多次予以“传递”。该专栏先后被评为《咸宁日报》好专栏、咸宁地区全区报刊好专栏、全国报纸副刊好专栏。  相似文献   

10.
我有幸看到世界足球大赛期间意大利一份报纸的漫画剪报。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妙!”兹借本刊一页版面,献给读者、特别是球迷们欣赏。下面展示的仅是意大利某报纸一整页的漫画的部分版面约占2/3版。现从中选出两幅(另一幅刊登在本期杂志的封面上),略加解说。请看上方中间那一幅:球员正欲发边线球,在场外观看的教练却骂骂咧咧,实在令人恼火,于是这位球员乾脆将球堵住教练的嘴吧!再看下方中间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看着漫画越来越笑不出的时候,“中国没有新闻漫面”,这句流行于漫画界同人中的感慨已不再是危言耸听。西方的报纸经常在社论版留出固定的位置,每天刊出一幅政治漫画;有的政治漫画要占到半版的面积,甚至不著一字,完全以政治漫画代表文字的社  相似文献   

12.
郑官怡 《新闻窗》2015,(2):71-72
信息沟通的社会需要是新闻采访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发展,记者的采访不断朝着深度和广度进军,作为社会变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记者要学会讲好新闻故事,鲜活、准确地传播正能量。一、如何找到和构思好故事记者既是事实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只有做好这两件事,才会有读者关注我们的新闻作品。实际工作中,许多记者热衷于读一些高发行量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幅幅新闻漫画,被那寓意深刻又逗人的形象所吸引,不时捧腹大笑,不时又两眉紧锁。这说明,新闻漫画不仅有着较强的艺术魅力,还具有重要的新闻功能和新闻价值。新闻漫画的确立和发展离不开报纸这块沃土;报纸也离不开新闻漫画这朵带刺的鲜花。应该说,漫画为报业的发展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 一、新闻漫画的历史性 早在18一19世纪,西班牙艺术大师哥雅、法国著名大师杜米埃就创作了不少讽刺当时社会时态的漫画在报纸上刊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鲁迅称为不可多得的漫画家。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报纸就注意运用漫画,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一期《新闻战线》上法乃光画的一幅漫画很不错,它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坐在井底,身旁摊着书,正起劲地抄着井壁砖上“东风浩荡,凯歌阵阵”,“深有体会地认识到”,“总之,决心……”等旧话写稿人的形象。粉碎“四人帮”以后,报刊的文风大有改进。但是,象这幅漫画所揭示的“坐井观句——照抄旧话作新闻”的现象,确实还不少。读者时  相似文献   

16.
《南京报》在南京通称“市报”,是一张四开小报。小报小办,丰富多采,颇见特色,漫画便是其特色之一。我常见市报一到,人们争相传阅,竞以先睹为快的情景。人们各有所爱,总是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来读,不可能将报上的所有文章篇篇看完。然而报上发表的每一幅漫画则不可不看。不仅看,而且议;不仅自己看,而且介绍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我有几次没有及时看到报纸,就是听到同志们在津津有味地议论哪一幅漫画,才特意找到这天的报纸来看的。有一天,我路过唱经楼,见几个老太太立在  相似文献   

17.
常听人说:“一代不如一代”。 我的同事陈君,年纪轻轻,靠勤奋努力,几年来掌握了做一个现代记者的多种技能:外出采访、公务自己驾车,写稿、编稿用微机,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能担任节目主持人;而我们这些主任编辑、主任记者们大多至今仍是采访登单车、写稿“爬格子”…… 坐在小陈驾驶的采访车上,我在寻思:究竟是“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胜似一代”?  相似文献   

18.
二、连环漫画和滑稽幽默画漫画是富于情趣的一种绘画,它适于表现幽默和讽刺性的内容,因此,它除评论性以外,还带有谐趣性的特点。报纸为了适合读者各方面的要求,常常刊登一些文化娱乐性的东西,诸如棋类、桥牌、谜语和各种小游戏以及有趣故事、奇闻等等。漫画也被用来画各种滑稽故事和幽默小品,至今已为报纸普遍采用。这类漫画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节比较简短,可用单幅或两三幅表现的;另一种是有故事性,须用多  相似文献   

19.
新闻也可以这样来写?当人们早已习惯通过阅读标题,读导语,读正文等来了解发生什么的时候,用一幅漫画和一首诗来捕捉鲜活新闻、展现城市风貌的报道形式,无疑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也是诸暨日报2003年8月新设的一个专栏带给读者的一份惊喜:“诗画互动,城市细节”,每日一期,天天出新。这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新闻     
方华全国百余名青年记者奔赴西部采访  “中国百名青年记者西部行”的第五批记者分团10余名记者日前赴新疆采访。据了解,全国100多家新闻单位的150多名记者将分12批参加由中国记协策划组织的此次大型采访调研活动。截至目前,前四批80多名记者采访已基本结束。此次活动将持续到11月份。  为了配合党中央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中国记协于今年年初策划了此次活动,目的是让青年记者深入到我国老少边穷地区采访锻炼,了解基层,了解生活,经受考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