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与各档案馆联系较多,接触到不少珍贵的档案,感悟到档案不仅具有现实查考价值,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领悟到新闻与档案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笔者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注重发掘档案的价值,写出了不少独家新闻.<胡雪岩曾谋划建钱塘江大桥>一文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当天,<浙江档案>杂志社主编何力迈女士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有关利用档案的文章,我经数日思考之后,形成了如下文字.  相似文献   

5.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6.
一版用大图片,已成为许多报纸的时尚,《金华日报》也一样,自2003年改版以来,十分重视新闻图片的运用,尤其在头版中间--金华人认为金华地方特产火腿最好的地方,俗称"火腿心"位置安排大图片,让其发挥特有的作用.那么,摄影记者该如何去抓拍"火腿心"用的图片?版面编辑、新闻中心主任及报社领导又该如何编辑、配置这一图片呢?  相似文献   

7.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8.
我认识何黎,又不认识何黎——我没见过她的面.却听到过她那亲切、富于感染力的声音。那是在电话里听到的。 因为心有所感,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写了篇小文章,寄给了《钱江晚报》“我爱我家”栏目编辑何黎。  相似文献   

9.
陈骥 《新闻三昧》2007,(1):29-30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家企业地去采访,时间上也不允许.看来,关键还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尽快和在北京的苍南籍商贸人员联系上.……  相似文献   

12.
老友自某报社归来,带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这家报社为“增加收入”,给各编辑组下了个经济指标,一年要拿回多少钱来。于是,编辑们“有枪的使枪,有刀的使刀”,“十八般武艺”全拿了出来,千方弄钱,百计求“益”,最拿手的是用新闻卖饯:我给你发一版稿子,你给我2000元“经济赞助”。我不知道这家报社的经济效益如何,也许很可观吧,沽名钓誉的人总是有的,别说用重金买名誉,只不过“权当作了广告”。你要“经济赞助”,我要少花钱登广告,君子协定,互利互惠。这样做,不是对我们新闻事业的亵渎和玷污  相似文献   

13.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4.
新闻和文学     
写下的题目很大,我却只能做篇小文章。我是搞文学的,不少作品常发表在报纸上,但对新闻几乎一窍不通。曾记得,那年,文学界有个集会,报社让写篇报道,费了好大劲,弄出的稿子仍不地道。隔行如隔山,新闻自有新闻的路数,和文学一样,写出好作品,殊非易事。是《新闻爱好者》拉近了我和新闻界的距离。是热情的编辑,使我和这家期刊保持了长久的联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应约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刊物上发表谈写作的专栏文章,连篇累牍,不厌其烦,断断续续十余年。若不是他们鼓励、督促,我决不可能鼓捣出那么多东西。那批文章,后来结…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申请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一件大事,温州苍南的生意人尤其关心。去年7月16日中午,我从一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处听说,北京申奥成功后已有许多苍南人到北京去寻找商机,我就请他立即采写好这篇新闻并发给报社,但他觉得没办法完成。因为当时他除了这条新闻线索外,没有其他的材料,而他一时又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他提出,能否等了解到足够的相关材料后再发这篇新闻。但我觉得这条新闻的时效价值非常重要,若错过时机,新闻价值将大打折扣。但要很快采写好这篇新闻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一家一  相似文献   

16.
本人在报社从事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常结合本职工作研究些新闻理论问题,撰写新闻学方面的理论文章。几年下来,坚持不懈,数十篇新闻业务论文见诸报刊。不久前的一天上午,我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对方先是自报家门:“我是《新闻××》的编辑,你的一篇论文去年就收到了,蛮不错的;但我们这类杂志的经济状况,想必你也是知道的,不景气。加上版面有限,所以要收版面费。”本人问他怎么个收法,对方答曰:一篇800元钱。哇,好个“有偿新闻”的“兄弟”———“有偿论文”找上门来了。我好不懊恼,断然拒绝后,挂了电话。一年多以前,本人将一篇1.5万余字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早晨八点钟。在局运输作战室“蹲点”的编辑给报社编辑部打来一个电话说:青堆子站、羊圈子站有三个扳道员创造了防止重大事故的先进经验,局党委很重视,应该马上见报。编辑部接到电话之后,作了研究,最后总编辑决定:“马上写消息、评论,还配发这几个扳道员的照片,明天见报!”“明天见报”,这在我们报社是常有的事,分头一突击,一般总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这一次却有一个难题,因为青堆子站、羊圈子站离锦州一百多里  相似文献   

19.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业务》七、八期上几篇关于帮助工人通讯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个工人通讯员来说,读起来特别亲切。我亲身感受到报社同志对我的帮助。我是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北京日报的编辑来工厂给我们讲过新闻知识,同时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报纸工作的意见,最近还开了通讯员新闻学习班,我参加了听课。工人日报对我厂工人通讯员也很关心,报社总编辑也来过工厂同我们谈心,还指定专  相似文献   

20.
应建勇 《新闻实践》2012,(12):14-14
以前看奥斯卡或其他奖项的颁奖会电视节目,每每看到获奖者不停地感谢编剧导演、感谢挚友亲朋的场景,不免觉得俗套。但当《新闻实践》编辑打来电话嘱我写几句获得中国新闻奖后的感言时,满脑子除了“谢谢”俩字,再也找不出其他更能妥帖言说心声的词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