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台湾书市持续低迷,许多出版商感叹“几乎没有重量级大书”,书店的退书率始终在四五成,又遇上经济危机导致的消费力衰退,令出版业者感慨“寒冬时间长又冻”。但电影《海角七号》让出版市场得以略为加温。在台湾创下票房奇迹的电影《海角七号》商机吹向书市,台湾大块出版社发行的《海角七号典藏套书》预购一周,销量已经超过1500套,堪称今年台湾出版市场的热销之作。  相似文献   

2.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3.
恒春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4.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5.
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台湾电影的新纪元,引领者——后海角时代的新锐导演,努力摆脱台湾新电影远离大众的艺术传统,自觉将本土文化融入商业类型创作之中,而后海角时代的台湾电影,体现出明显转向追求商业化、类型化和通俗化的创作倾向,用通俗化的叙事来书写本土文化、历史情怀和热血青春这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7.
王培培 《新闻世界》2010,(6):217-218
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成为台湾电影重要的类型之一。台湾艺人桂纶镁所参演的《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以及最近的《女朋友·男朋友》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文就以桂纶镁所参演的五部台湾青春片为主线,分析台湾在近十年来青春片的发展走向,认为台湾的青春片已经不再以校园或者社会新鲜人为焦点,而是在更广泛的时空,讲述青春故事。  相似文献   

9.
"大陆引进台湾电影与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商业问题"2月14日,席卷全台湾的票房传奇《海角七号》终于在大陆影院开始低调公映。不过它并没能延续在台湾和香港的票房神话,到2月20日,上映一周的票房仅仅在千万元左右,仅2009年开年后上映的《疯狂的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会想到,几乎是由一群"电影外行人"首次合作拍摄的台湾"文艺小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竟然会在上映后立刻获得野火燎原般的市场反应。"电影外行人"的锐气或许是它获得成功的关键史上最快票房破亿的台湾电影2011年8月12日至18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下称《那些年》)在台湾率先推出一周"口碑场"。8月19日正式上映,4天后便突破1亿新台币,成为史上最快票房破亿的台湾电影。截至12月4日,该片在台已上映16周(仍在上映中),累计票房达到4.1亿新台币,仅次于魏德圣执导的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1月11日,台湾著名网络文学作家九把刀在西单图书大厦举办《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新书发布会,并就纯爱小说《那些年》与同名电影的相关话题与全国各地媒体记者进行了广泛交流。2011年九把刀亲任导演,执拍同名电影《那些年》,在香港、台湾及东南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记得2008年暑假,《海角七号》卷起的卖座狂潮和开发出来的庞大周边商机,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奇迹”,完全不在该片的创作者魏德圣及任何人原先的规划之内;而在2010年春节档《艋癌甲》在台湾的大卖(2.5亿新台币),则是经过监制李烈和导演钮承泽等人精心策划和精准执行的结果,堪称是台湾商业电影模式“按表操课”而取得成功的一个新典范。  相似文献   

13.
王留 《东南传播》2012,(3):131-132
2011年1月1日,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正式实施。其中大陆方面对于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再无配额限制。7月12日,台湾2011年贺岁电影《鸡排英雄》抢得头香在大陆上映,票房却不甚理想。台湾冠军电影在大陆票房表现为何屡屡不受肯定?两岸影视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在哪里?两岸在合拍电影的领域还有哪些突破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东南传播》2015,(12):173-173
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19日在大陆上映,10天票房超过10亿元(新台币,下同),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登陆台制电影。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1月17日,张艺谋的电影《影》以12项提名参选台湾电影金马奖,作为张艺谋的又一中式风格巨作,电影《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式美学氛围。本文通过将《影》中的中式美学进行探究与阐释,分析其作为中式大片目前所处的困境与不足,同时探讨中式大片的美学架构在电影中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台中甚至整个台湾,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拍摄地的旅游"遗产",更是为它们播下一颗关于电影产业发展的种子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广告是广告主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商品或品牌而拍摄录制的、具有故事情节的、时长一般在30分钟之内的、以电影的创作手法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广告形式。微电影广告用拍摄电影的方式把广告内容加入其中,把广告变得含蓄平缓,让人在受到故事触动的同时接受产品。港台与内地微电影广告叙事风格比较1.台湾:偏重细腻处理。台湾大众银行系列广告由《梦骑士》《母亲的勇气》《马校长的合唱团》《生命树》组成,一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中国时报周刊》与欧洲最大的女性杂志集团Marie Claire共同合作,在台湾发行的Marie Claire中文版《美丽佳人》试阅号,已于去年12月23日正式与台湾读者见面。并于今年3月5日庆祝《时报周刊》15周年时同步推出创刊号。  相似文献   

19.
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号称是台湾第一部民族史诗电影。电影所反映的是著名的"雾社"事件,围绕这一事件,以往的叙述和各种仪式性实践已经形成了固化,同时也是偏执的社会记忆,这种社会记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确认他者,以促进和完成台湾社会的自我认同。但是,台湾自解禁以来,社会认同日趋多元化,这也为像类似"雾社事件"这样的历史事实提供了重述的可能。在此意义上,《赛德克.巴莱》就应当被视为台湾社会对族群记忆重构的一次努力,一次全新实践。然而,由于电影所反映事件本身的限制,认同确认的主体却指向不明,导致影像叙述与认同主体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文坛新锐,后势可期2010年台湾出版界最大的奇迹,当属作家刘梓洁,以新人之姿推出散文与小说文集《父后七日》(宝瓶),搭上电影宣传的顺风车,出版后随即攻上各大通路文学类畅销排行榜,堪称2010年度台湾本土作家最热销的一本书,也是自《转山》之后,近年来台湾纯文学作品最引人关注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