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水土流失整治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危害地当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危及黄洒下游的安澜,致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此,江泽民总书记在1997年曾批示,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朱rong基癖理在延安和水土保持研究所考察时讲到“黄河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大搞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我们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就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厚重而深邃的组成部分。这块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在千百年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变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干旱的气候、稀疏的植被、松软的土质使这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壶口瀑布     
《金秋科苑》2012,(17):88-89
壶口瀑布是中国黄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4.
尹腾剑 《今日科苑》2005,(12):31-32
2001年的深秋,记深入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来到了中华民族先古明的发祥地——被《史记》记载的“黄帝问道”圣地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当时的平凉人民正在迎接他们新上任的地委书记刘立军。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地区是指青藏高原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阴山以南,秦岭以北的地区,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流域,水土流失很严重。行政上包括了7个省(区)280多个县(市)。 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自古至今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广大人民,为开创中华民族灿烂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毁坏森林,不合理的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这是为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前期准备,对加速黄土高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已引起国内各方面的关注。所有关切黄土高原以及黄河治理事业的人们无不为主振奋。不少知名的学者、专家出席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及存在问题我国西部十一省区,地域辽阔、能源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煤炭保有贮量占全国的60%,可开发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5%以上。区内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横穿河西走廊,天山南路经南亚到达欧州,是沟通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化交通的陆上通道。丝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穷、落后是人们对黄土高原以往的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从粮食的增长、土地潜力的开发和果品产业的建立、能源基地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指出了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母亲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她,绵延5464公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冰峰雪山中。初出冰山,她曾是那么的透明、清彻、清洁。但是,在路过必经之路——黄土高原之后,她变成了一条黄泥河。就是这条黄泥河,孕育了一个黄皮肤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至今,人们称她是——母亲河。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以下简称本区)系指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南北的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广大地区,总面积约占全国的3/5,农、林、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生息地之一。 本区地域辽阔,气候千差万别,认识这些地区气候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于进一步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燕英 《百科知识》2021,(19):13-18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漫长的时光流淌过这片土地,冲决出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刻下道道文明的印迹,给记忆留下层层年轮.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从四川进入甘南的哈达铺,并在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长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去!会场上一片欢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黄河一直水患不断,加之中上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大量泥沙淤积,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灾威胁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心腹之患。此外,从本世纪70年代起,断流现象又成为黄河的另一新患,作为中国华北和西北  相似文献   

14.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作为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而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理论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2014,36(1):166-17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黄土高原的生态条件和黄土的特性我国黄土高原位处北纬34°—40°之间,主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半干旱干草原地带。只有兰州至环县迄榆林一线以北不到1/10的地区,属中温带干旱荒漠带,是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以粗放旱作农业、沙田和引黄溉灌为主,在讨论黄土高原旱农问题时,一般均作别论。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