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32):59
当下,针对出版商激烈争抢莫言作品版权,同时各种"精装版"、"文集类"莫言图书纷纷上市,形成莫言作品"扎堆儿"的现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为维护莫言著作权,厘清莫言版权归属问题,及时遏制侵权行为的进一步蔓延,日前举办发布会,就莫言作品的版权问题进行公告说明。同时,宣布了一些具体应对举措。相关律师事务所现场宣读了莫言本人亲笔书写给版权方的维权委托书。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中国作家诺奖"零突破"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文学作品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有效传播"对莫言获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立足于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技巧三个层面探讨对莫言获奖起到的推动作用,分享莫言作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有效传播"经验。  相似文献   

3.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4.
争议中成名     
莫言的成名史中从不缺乏争议。对于他作品的语言方式和精神指向都曾被"主流"指摘。但莫言在巧妙地选择沉默和不断发言之间渐渐突围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似乎愈发"左右不是人"。有些人争议他的体制内作家身份,有些人质疑他作品专以揭丑为主题,神圣化"龌龊、丑陋、邪恶"等负面文化,以此打动诺贝尔奖评委。莫言自己倒是很平静,"支持的批评的,都感谢。"他这样说道。实际上,对这些他早就习惯了。在31年的创作生涯里,莫言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引发绝然相反的尖锐争论。在体制内身份和自己那些批判现实主题作品的夹缝中,他一路走向国际知名作家的过程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 11月的文学类榜单TOP10全部被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占据. 10月中旬莫言获诺奖,由此引发的莫言作品热使许多书店的莫言图书卖断货.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大量莫言作品的重印版本开始集中上市,因此本月上榜的莫言作品除第三名的《丰乳肥臀》和第十名的《红高粱》之外,其他7种都是2012年10月上市的新书.莫言的作品题材丰富,除小说之外还有散文、戏剧等,但最受读者追捧的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此次上榜的作品,既有莫言文集,也有单部作品,但无一例外都是小说题材.  相似文献   

7.
王江蓬 《出版科学》2013,21(1):50-52
当下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之手,莫言获奖也引发了图书销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莫言图书热"现象成为图书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试图从该现象出发,探究我国图书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并就当前图书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莫言获奖了,大好事!国人纷纷抢购莫言,算是怪事!一者能获得诺奖的作家,往往都是影响大、国人阅读量大的作家.可是偏偏莫言的书,能一下子卖空,这至少说明此前人们没太搭理这个作家. 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者国人不爱文学,功利主义读书;二者热爱文学的青春期的人们,又太喜欢那些穿越和魔兽:三者莫言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号称土生土长,直接来自民间的语言,但是,却总是更多合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跟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众多中国的文学者之中,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莫言作品中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文中主要以莫言的作品为例,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在哪家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不对莫言刮目相看?但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当莫言创作刚起步时,有几个编辑、几家单位在扶持莫言? 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是其中一家. 梳理莫言作品,细心的读者注意到,莫言和上海文艺出版社有着近30年的渊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共有11部作品首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收获》杂志,该出版社新老编辑,接力着一直培育莫言.直到他获得诺奖时,共有16部作品的版权花落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就是说,该出版社拥有莫言绝大多数著作的版权.而这时许多出版社才惊叹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眼力”.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     
正2012年10月,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虽然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拔了萝卜苗,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由此也或将换来当地大面积栽种红高粱的无谓之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舆论的追捧下,莫言仍然看似面相木讷,但其作品洛阳纸贵,不仅给中国文学,也给中国出版打了一剂"鸡血"。莫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作家群体与世界接轨的成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种让西方认可和愉悦的话  相似文献   

12.
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是现当代作家作品中走出去成功的典范.本文从译者的赞助、权威评论家的赞助、专业期刊和出版机构的赞助、文学奖项和影视媒介的赞助等方面,探讨了莫言作品的赞助人体系.关于莫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生产与流通的探析,对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莫言大热! 因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独特而非凡的言说,莫言荣膺诺奖桂冠,随之引发的轰动,一时间无人可比.大热的不仅是他的作品,而且还有他和他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现实中的东北乡人声鼎沸、百态聚集.高密与中国再次契合,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努力地要使它(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2月15日,莫言年后在微博上首次发言,授权女儿管笑笑代理自己作品的版权和其他合作事宜:"鉴于本人事务繁忙,特委托女儿管笑笑对外代表本人洽商版权和其他各种合作事宜,其对外所作承诺和签署的文件本人均予以认可."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称,根据检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仅图书销售码洋就高达2亿元.如果以最少10%版税计算,仅版税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再加上影视、数字等各项版权,莫言需要一个经纪人来为他打理."此时莫言的授权,使其女管笑笑在实际上就成为了莫言的"经纪人". 此新闻一出,除了引发诸多媒体的关注外,"作家经纪人"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和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12,(36):35
本刊讯(记者褚鹏)12月11日,获得莫言作品全媒体版权的北京精典博维公司在京宣布,莫言精装版文集面世,其作品的苹果平台电子书也同时发布。这次推出的莫言文集精装版,包括诺贝尔精装纪念版和定制限量珍藏版两种。精装版不仅收录了全部20部图书,内容也有所增加。其中,15部图书后附有莫言自己对书的解读,包括评论和海外版本的后记等。本套文集也是莫言前往瑞典领奖,赠送给瑞  相似文献   

16.
魏娜 《新闻爱好者》2011,(18):132-133
莫言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色彩印象。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色彩喻意的变化暗示了莫言主体意识的变化。色彩就像桥梁,沟通了小说世界和莫言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魏娜 《新闻爱好者》2011,(9):132-133
莫言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色彩印象。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色彩喻意的变化暗示了莫言主体意识的变化。色彩就像桥梁,沟通了小说世界和莫言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推荐理由:这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在从事文学创作40周年之际,独家授权我社的一套规模最大、收录作品最多的定稿版典藏全编,收录莫言迄今为止创作发表的全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剧作、散文、演讲等,共26卷。这也是莫言迄今为止收录作品最多、最全面,而且时间跨度最长(1981-2019年)的一套作品全编。  相似文献   

19.
刚刚评选出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在国人的殷切期望中折桂.已经走过110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作家得到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标志,获奖者、获奖国度等也会随着这一全球盛宴而声名远播.莫言的此次获奖,证实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获奖后,莫言的作品在国内出现了抢购风潮.对于诺奖的强烈期盼与关注,催生了国内对于诺奖作品的关注,也幻化出强大的诺奖作品的阅读欲望与消费需求,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诺奖作品翻译出版的功利化.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2,(10):12-14
当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持续了几个月的传闻终于得到验证,而争论与评议也如火石般不断地在各大媒体版面中碰撞。文学院对于莫言能够获奖给出的理由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之间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对于莫言获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既有支持其言论作品大胆直率的,也有批判其创作过于阴暗偏执的。而不少作家认为,莫言获奖,中国纯文学将会迎来春天,势必带来一股文学热潮和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