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更注重“生成”,并把出现的“生成点”视为一种课程资源。英语教师要排除传统课程资源观的影响,积极地去开发和捕捉那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条件性、课内外资源,并将其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利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名校?真正的中小学名校应该追求什么?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之一.家长仰慕名校,因为名校能成就自己望子成龙的期盼;学子钟情名校,因为名校是他们实现人生梦想的“绿色通道”;社会追捧名校,因为名校是托起整个社会文明大厦的支柱之一.当代基础教育领域是一个“名校话语霸权”的时代,中小学名校是整个社会教育价值的聚焦点与关联点,它们“在欣然收获赞誉的同时也应坦然接纳来自各方的批判”[1].  相似文献   

3.
汤珏弘 《中国教师》2023,(12):29-32
杭州市西湖区依托数字化平台“三名”在线,实现课程资源的融通。通过“名校在线”建设,实现互补化教研,名校与受援学校教师共研教学设计、同任授课教师、师徒互补提升,助力校际共发展;通过“名课在线”建设,保障校本化教研的质量,以“学课、改课、晒课、研课”为载体,拓宽教研路径,重构教研模式,助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名师在线”建设,聚焦教育教学难点,实现名师工作室联动教研,以集群联合探究、共同创生在线课程资源的形式,撬动了学科教学在区域层面的生长。以“三名”在线课程资源为载体的多级教研联动,打造了区域教研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重构了教研模式,拓宽了教研路径。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在“双一流”政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做出了裁撤本校“弱势学科”的应对举措。为探究此类举措对高校治理产生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发现此类应对性裁撤“弱势学科”的行为对高校的学科生态发展、师资力量存续、人才培养结构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各学科治理主体应慎重对待“弱势学科”的治理,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治理方式,创造学科生态健康发展的积极局面。  相似文献   

5.
“可以没有大楼,但是要有大师。”要办成名校,靠的就是名师,名师的德才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邯郸一中正是把“以师为本,成就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努力为教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6.
吴亮奎 《班主任》2013,(11):5-7
“差生”问题是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差生”何以形成?如何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理解“差生”?家庭教育是否应该对“差生”承担全部责任?“差生”的学业弱势是否也意味着他们品德的弱势?对此,笔者从学校教学责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差生”是课程与教学的责任,而不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差生”的学业弱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品德弱势。  相似文献   

7.
校长管理学校,尤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零存整取”如运用得当,势必会成就一所高质量的名校。教师的过失不能“零存整取”A老师的丈夫在外地,最近由于公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实施的逻辑之一在于减少校内外学习时间资源的过度叠加投入。基于PISA2015中国四省市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分析发现,校内课程时间对成绩影响呈“倒U型”曲线,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课程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校外补习时间对成绩影响呈“U型”曲线,门槛效应明显;校内课程时间相较于校外补习时间对成绩提升效率更高;校内外学习时间对成绩影响存在家庭、城乡异质性。为此,学校应保证校内课堂时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时间效率;学生及家长需扭转“拼时间换成绩”的教育观念,树立“劳逸结合”的时间配置观;课后服务要关照弱势学生群体辅导需求,缩小因家庭背景、城乡教育质量鸿沟带来的成绩差距,促进校内外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公办普通高中名校办民校是一个教育热点问题,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普通高中教育需求趋势、学校布局现状以及普通高中的性质,决定了名校办民校不是必要的。从思想条件、体制条件和资源条件等方面考察,一般而言,名校也不具备办民校的相应条件。名校办民校,不一定办出名校,难以达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小学确实有不少真正的名校,这些名校是当之无愧的。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作秀”而成的 “名校”。这些“名校”的“名”往往体现在外壳,其实学校的思想和灵魂并没有明显的过人之处。如何培养和发展名校?这里涉及一个衡量名校的标准问题。名校的“名”,首先应该体现在它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上。这里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没有本质的区别。办学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的校本化产物,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特点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自成体系的有关学校工作和发展的思想。关于学…  相似文献   

12.
利用H大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考察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探讨生师互动对认知技能、操作及社交技能、满意度、归属感的影响是否因学生背景特征而异。统计结果表明,男生的生师互动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学生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师互动越频繁;非课程的生师互动对女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男生,对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影响高于中等收入家庭,对父母双方均上过大学的学生影响高于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和一方上过大学的学生;辅助教师进行研究对男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对低收入家庭和父母均未上过大学的学生的影响高于同辈。大学应依靠制度性手段提升生师互动的总体水平,采取支持性措施改善弱势学生的生师互动,增强互动情境性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期我们推出长篇通讯《教师第一——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强校之谜”》,介绍了华东师大二附中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意在解读该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深层原因。与何晓文校长探讨师大二附中的成功之路,她说是“名师撑起名校”。这集中体现了何晓文“教师第一”、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教师观。“第一资源”的教师观,反映的是“教师是教育事业第一资源”的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的内涵包括物质资源、教师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制度资源诸多方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当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先抓什么,重点抓…  相似文献   

14.
个人品质是美国名校招生中独立且重要的评价维度,指向申请者的一系列品格与素质,其中领导力与公民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基于哈佛大学等八校的分析,发现个人品质之所以被选中,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选拔和排斥某些学生的"合法"基础,与美国名校追求成功和注重贡献的教育理念相关,可以有效预测申请者入校后的成功可能性和贡献能力,也与美国社会势力的政治博弈有关,是不同族群政治地位差异的产物.亚裔学生擅长的勤奋好学、守规矩等品质未被招生官普遍看好,既是因为与教育理念不够契合,更是根源于亚裔族群的政治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学点因教育资源匮乏、生源流失情况严重等,导致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较低。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普及之前,乡村教学点的英语教学主要以“走教”“支教”的形式完成。现如今,教育信息化逐渐覆盖各大乡村教学点,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网络联校”在此背景下诞生。“网络联校”可以增强乡村教学点与名校、中心学校以及其他教学点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资源流通,打破乡村教学点资源匮乏、办学和教学水平较差等困境,推动乡村教学点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12,(9):14-14
有报道说,广州名校办民校的“大联盟”、“小联盟”小升初考试占分最多的数学卷上,随处可见“奥数”的身影,把一些未上过相关课程的考生都难倒了。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总存在一些“弱势”学生,如何对这个群体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期话题“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大家准备了《为“弱势”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她找到了自信》、《“多元智能”让他笑了》三篇文章,给了我们关注“弱势”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日,清华大学打造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MOOC,中文简称“慕课”)“学堂在线”(WWW.xuetangx.com)正式开放,这是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7门课已陆续上线。未来,该平台仍将不断上线国内外名校课程,在“网上学堂”,学习者可以修习多所名校的学分,高中生也可以借此先修大学学分。“学堂在线”由清华大学的技术团队历时四个月研发而成,它采用了一部分edX的开放源代码,与edX功能类似,支持在线播放课程视频、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等,是全球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主要面向全球华人以及希望以中文为载体学习的人们。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研究生学习经历调查数据,从公平性和效率性视角出发,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申请–考核”制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申请–考核”制所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毕业院校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却有着更高的学术志向;“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高于其他招生方式博士研究生,且这种差异在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更显著。建议高校继续推行“申请–考核”制改革,弱化对申请者院校背景的考察;关注学科差异,探索多样化的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