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欣 《新闻爱好者》2006,(2S):15-16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  相似文献   

3.
一去年7月,我们在一家杂志上看到一篇写穆青的文章:《他爱那万顷麦浪》,深深地被穆青那种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事迹所打动。文章其中有一段写了穆青对往事的“内疚”: 1966年初,穆青到了河南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整天腰部捆着粗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为此,穆青专门拜访了任羊成,请他脱下衣服,看到的是,他腰部的一圈老茧。“‘文革’爆发后,文章没有写成,资料也遗失了,真可惜。我怎么也忘不了那腰部的一圈老茧。”穆青说。 25年过去了,穆青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的老记者,一次普通的采访,为什么会使他始  相似文献   

4.
穆青人物通讯,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各行各业的人。但是,他笔下的凡人又都闪烁着非凡的光彩。穆青是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写人民群众的。 穆青笔下的人物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铁人王进喜,有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有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有植树老人潘从正,有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有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这些我们相当熟悉的人物,曾经感染和熏陶了至少两代人,发现和塑造他们的人就是穆青。  相似文献   

5.
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有幸陪穆青同志在红旗渠和石板岩山区采访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短新闻(以下简称《情》),相继被《安阳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和《新闻出版报》采用。同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一些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应该说,大多数读者被打动是被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对红旗渠的深情所感染。但回顾一下该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进而谈谈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也应该是作者对读者和编发该文的诸报编辑和记者同行们的一种回报。 真实真情真意境 采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及时编发优秀的现场短新闻,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  相似文献   

6.
今日任羊成     
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了记述穆青与他的采访对象任羊成的《“勿忘人民”》一文后,于第8期又发表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访穆青》,叙述了穆青对任羊成和其他一些采访对象(劳模们)的怀念。本期再发《今日任羊成》一文,让读者们进一步了解任羊成如今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7.
(续上)穆青总是说:“搞新闻事业不能论年龄,只要跑得动,就要跑。”他自己就是如此,退而不休,笔耕不止。以不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热情与作风激励着我们这些新生代。他说:“我写的十个共产党员,已去世了八个,只有当年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还活着,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  相似文献   

8.
院系动态     
本刊讯从7月5日到12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开展了“重走穆青路,看中原崛起”大型采访活动。这次活动是该中心穆青研究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为豫东、豫北和豫南三个采访团,寻访今昔巨变,感受穆青的新闻职业精神和“勿忘人民”的崇高情怀。沿着穆青当年采访的足迹,采访团先后到兰考、宁陵、扶沟、林州、辉县等15个县市,在焦裕禄、任羊成、“老坚决”穴潘从正雪等模范共产党员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进行了深入采访。所到之处,师生们常常被模范人物的奋斗精神所深深打动,更加钦佩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而对“新闻界的楷模,‘三贴近’…  相似文献   

9.
勿忘人民1990年,我在翻阅《中国记者》第7期时,看到一篇《他爱那万顷麦浪》的文章,其中有几段是记述穆青对往事的追忆:"1966年初,他(穆青)曾去太行山区林县红旗渠工地,有个叫任羊成的同志,整天腹部捆着绳子,让人从山顶送到悬崖中间打炮眼,除危石.他的腰部被绳子磨出了血泡,一片血肉模糊.下来后,妻子一边帮他脱衣服,一边抹眼泪."  相似文献   

10.
(续上)穆青总是说:“搞新闻事业不能论年龄,只要跑得动,就要跑。”他自己就是如此,退而不休,笔耕不止。以不断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热情与作风激励着我们这些新生代。他说:“我写的十个共产党员,已去世了八个,只有当年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还活着,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  相似文献   

11.
穆青在他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一个个凸现着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典型人物从他的笔端跃然纸上。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拼上性命大干的“铁人”王进喜、一辈子为绿化荒山默默奉献的“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的植棉模范吴吉昌、为建设红旗渠不怕流血牺牲的任羊成……他笔下的人物典型,写一个、活一个、响一个,震撼了几代读者的心灵,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我有幸陪同新华社原社长、在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老记者穆青同志在河南林州市(原林县)访问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新闻(以下简称《情》文)。此稿相继被省内外一些报刊采用。当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不少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穆青精神在研究穆青、发掘和整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几十年新闻实践凝结成的"穆青精神"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将"穆青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1.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记者必须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角,人民的活动是新闻的主要源泉.穆青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和深厚的"报恩" "还债"意识,成为他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激情和动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也往往因此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15.
2006年7月7日,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重走穆青路”大型采访活动第二阶段“追寻峥嵘岁月”开始启程,至26日,采访团成员从河南郑州出发,跨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行程3000余公里,走访了穆青从参加革命到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战斗、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了部分革命历史专家、八路军老战士、穆青生前报道过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后人,以及在不同时期与穆青有过接触的各地群众近百人次,收集到大量的宝贵历史资料,初步了解了穆青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丰富了穆青研究的内容,制作了《追寻峥嵘岁月》的电视纪录片。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是在中宣部刘云山部…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举办座谈会,我们问穆青:您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您认为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条件是什么?穆青同志谈了几条,其中一条是与寻常百姓,也就是你笔下的主人公要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我一边听一边寻思:我们这些人和穆青这些老一辈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文摘     
从事新闻工作50余年,现已74岁高龄的穆青同志,7月9日下午在青海日报社和青海新闻界的同志进行了座谈。 有人请穆青谈谈关于新闻改革的有关问题时,穆青说,我们党的新闻正作有它的特殊性,不管怎么改,新闻的党性原则不能去掉,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改掉。在这一点上,不能和西方的新闻等同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29日,在一代新闻宗师穆青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召开了全国首届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我们选了几篇研讨会上的稿件,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关于穆青的研究文章一并发在这里,以此来纪念穆青同志。  相似文献   

19.
刊林漫步     
穆青谈记者的素质新华社社长穆青认为,当前新闻队伍中有不少同志不适应工作需要。作为一名记者提高的最重要方面是政治素质,记者应该是政治家、革命家、战士。其次是要对人民群众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不能自以为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记者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一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二是要有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技能;“任何成功都是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要提倡刻苦钻研精神。”(摘自《光明日报》)甘惜分教授谈自学应该学什么  相似文献   

20.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穆青的作品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同时也成就了他在新闻界泰斗级的地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