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散诗《秋夜》开头的两株枣树的写法,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不断议论。这不是修辞上的反复手法,更不是“故作闹刷”,“徒弄花样”,而是一种属于鲁迅的创造性特殊表现手法。章以鲁迅作及其他书论证了这种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就喜欢上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后无论是读高中、读大学,还是踏进社会这些年,一直没间断过对鲁迅先生的阅读和思考。先生的作品,已经成了我的精神坐标,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永恒不变的是心中那一份鲁迅情结,回望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活,我想说的是:读来读去,还是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如果没有阅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其读书经历就难免会流于肤浅。无论何时,先生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有人说,现在的时代,鲁迅早已  相似文献   

3.
<正>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鲁迅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鲁迅作品不仅教人如何作文,而且教人如何做人。这些对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操都有重要意义,对其人格的生成和修养的提高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语文学习中,青少年学生与这位文学界伟人存在较大隔阂,很难与鲁迅进行精神的沟通,甚至不愿走近鲁迅,疏离排斥他。一、鲁迅作品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其一,学生与鲁迅作品的距离感。鲁迅作品容纳了博大深邃的主题,涉及了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诞生已一百周年了。自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到现在,也已四十五周年了。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今天,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鲁迅虽然离开我们四十五周年,但是,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却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前进!纪念鲁迅,先得学习鲁迅,继承鲁迅,并把鲁迅思想,鲁迅精神贯穿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实际斗争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伟大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他以笔作刀枪,在同各种邪恶势力斗争中表现出的硬骨头精神,是我们的国家魂、民族魂。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斗争性、战斗性,这便是硬骨头精神的核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微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是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二是探讨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三是探讨硬骨头精神现实意义,从而启示和引导我们新一代人,构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富有社会责任感、独立自主精神及坚韧意志的新型知识分子人格。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一样,鲁迅对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之也好,憎之也罢,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谁像鲁迅那样备受辱骂、备受尊崇与备受争议。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  相似文献   

7.
鲁迅精神就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不断调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鲁迅之所以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主要在于他一是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三是无情地解剖自己,四是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现实斗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需要鲁迅精神,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反和平演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感动,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词,在电视、广播和各种报刊等媒体上不断推出感动中国、感动社会的时代人物,弘扬和激发社会正能量,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着社会道德新风尚。而所有的感动,只有真正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促进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践行,才能起到鼓舞人和激励人的积极作用。学生德育需要感动,以感动的人和事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作者从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中撷取几件小事,反映了一个伟大人物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 这篇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个部分。课后有  相似文献   

10.
《灯下漫笔》无疑是鲁迅的现代性思想宣言,在否定一切形式的主奴关系的基点上,鲁迅寄希望于"第三样时代",树立了应然性的社会理想与人格标尺。作为一种无名而精确的表达式,"第三样时代"体现了鲁迅独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且成为鲁迅贯之一生的现代性追求。"人"的现代性自然是一方最难耕耘的土地,这正是鲁迅一生最悲观最无成就感的缘由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终极之维的价值预设,其意义又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1.
李军藩 《语文天地》2012,(23):68-69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的文学意义和思想价值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学课本有数量较多的他的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由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鲁迅先生所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的思想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也由于鲁迅其人其文及其精神在当  相似文献   

12.
三还原鲁迅的精神如果说,“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是在追求对鲁迅的认识价值,那么,我所说的要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做出概括,则是在追求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寻求对鲁迅的理解,找寻“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做出概括。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对父亲的认识。首先是立人为本的思想。“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实际上,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工作上去了。国族遭受凌辱的历史困境使鲁迅十分痛心,激发了他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精神麻木…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人看来 ,鲁迅与今天这个时代的隔阂正日渐加深 ,鲁迅精神似乎已经过时 ,鲁迅精神正被逐渐消解 ,这不能不说鲁迅研究陷入了某种误区。由此而言 ,鲁迅研究急需回到更加科学、公正的轨道 ,还鲁迅以真实面目 ,使鲁迅成为今天的精神火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一样,鲁迅对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之也好,憎之也罢,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谁像鲁迅那样备受辱骂、备受尊崇与备受争议。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作品居然只有一个“怕”字,不仅学生,教师亦然。这一“怕”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是隔阂、距离、敬畏,还是漠视、厌倦、排斥?这“怕”字背后有不寻常的意味,是鲁迅长期被魔化或神化遗留的烙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化”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鲁迅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般人已感受不到面对大师时的砰然心跳,不能成熟理性而又亲切自然地去拥抱这位文学大师,这只能说明人们的文学鉴赏力、文化判断力有待提高。一个具备成熟理性鉴赏力和判断力的群体,他们对待大师与经典时应该不事张扬,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个世纪20年代,积久成疾的国民性之一就是循规蹈矩,凡事取中庸之道。常规成了一种惰性。为了救国民于危亡之中,鲁迅先生以笔作武器,大声“呐喊”。而今八九十年过去了,时代发展了,但创新精神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焕发,敢于冲破旧俗,出类拔萃的情景仍属罕见,打破常规依然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16,(5):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我们更愿意将祖国比作母亲,因为祖国为每个生长在其怀抱的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和灵魂依托。爱国,简单地讲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不论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知识分子与鲁迅构成如何深刻的对话与契合,圣化的完美意识从一开始就限定了他们的致思框架。圣化的本质是道路指引和道德典范的问题,这与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形成了“中间物”意识的鲁迅是相违背的。无论是出于精神情感的内在需求还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要求,对于鲁迅道路的净化与提炼,都无可避免地对鲁迅原质世界的真实性、丰富性构成了简化与损伤;而越是完美无缺的叙述形式,越可能使鲁迅的真实性遭致更为深刻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对鲁迅如此评价,为何一个党外人士会赢得这么高的评价?而且至今这位"民族战士"的斗争精神令国人鼓舞,思想深邃令当代青年钦佩,缘为何因?我们不妨深入文本,通过鲁迅笔下的的一群特殊的局外人——看客,去体味鲁迅的深邃与犀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