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本文所说三足鼎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三类节目——新闻、文艺、专题的相对独立,也不是谈论广播、电视、报纸,或者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电脑网络三方的竞争。当然,也不敢说是广播发展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2.
当网络的神话不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媒体报道看网络:网络有些“妖魔” 数年前,我参与做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题目是“电子游戏的利与弊”,需要找一些电脑迷。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些想象:这些电脑高手;一定是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别看样子文文弱弱的(多半还戴眼镜),用起电脑来攻击力极大,而且骨子里对上一代人充满反叛 当时有人提醒我们说:他们虽然在电脑网络里特别善谈,但上了电视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习惯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所以未必是电视节目中的“好嘉宾”。──我们的这些印象是从哪来的呢? 是来自电影吗?比如…  相似文献   

3.
今天和大家一道观看省有线台的《中华影视名人寻访录》,如果要说对它的评价,就是我刚刚在本子上写的那句话:“这是一次成功的新的尝试”。我感到这不仅对有线台,而且对整个电视文艺节目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现在,电视有无线台、有线台,台已经不少了,我不希望办成一个样,要有区别,有特色,如果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个样,那有什么看头?!我认为无线台是以宣传为主,主要是政治宣传,这是主要任务。有线台的任务也是宣传,但可以增加娱乐性,节目可以搞得更活一点,使大家都喜欢看。过去我们拍的一些自办节目,质量不太高,专…  相似文献   

4.
进入乙亥年以来.陈爱美似乎交了大这.春风得意;佳音频传。先是论文在全省、全国获奖,继而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去年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银奖.今年又荣登全国“新闻百佳”,而且是全国地方电视单位唯她一人入选.着实不易。因此,我便打电话和她约时间采访。因为彼此较熟,陈爱美快人快语:‘“写可以.不过得实在些。过去有位记者写我时说‘陈爱美多么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不就是说我把自己摆在不普通的位置上!其实我根本就没说这句话。”我说,“咱不吹,就写写你的平常事,家常事。”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如约赶到她家。…  相似文献   

5.
李楠 《传媒》2002,(4):19-19
“中国电视报,人人都需要”,这句广告词一点儿都不假。我爱看电视,所以爱看《中国电视报》。《中国电视报》是我日常看电视的“导盲犬”,没有它,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看”向何方呢! 看得多了,看得久了,逐渐地就对这份报纸生出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鼓动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对这份报纸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话要说,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不应该保留,我认为这就是自己对待一个老朋友所应该采取的  相似文献   

6.
书法家余精强,是怎么样的人呢? 农妇黄道婆出身卑微,生命却永恒。为什么?她有一个追求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精神财富。在这,我不敢说余老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生命,但我敢说,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充满了不懈追求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档案人员跳槽的是与非反方李贺英:前不久,我代表亿商集团参加了市档案系统双先表彰大会,作为先进个人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不敢说我做出了什么成绩,但我敢说我们这180名被表彰的先进个人个个都是敬业爱岗的。我到机关十几年,一直干档案工作,尽管琐碎、清贫,可从...  相似文献   

8.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电视散文’”?!这是一个极易引起争议的判断。因为“电视散文”已经产生近十来年的时间了。现在冒出来个“真正的”,难道以前的都是“虚假的”?这似乎在学理上讲不过去。这正是本文试图论证的关键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0.
“福气”问题易家炎“痔疮患者,好—福气!”这是荣昌制药的一句电视广告词。虽然画面上的那位先生,说得很投入,但我总觉得味道不对劲,竟然渐渐衍生出反感来。一个人得了痔疮,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不会是什么福气,有的只是晦气或霉气。据词典解释,“福气”是指享受...  相似文献   

11.
一说起新闻改革,总要谈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可“减少”是“减少”,毕竟还是要“报道”。而况作为基层党报,有时还难以“减少”。好,你“减少”了,他(通常是秘书)一个电话打过来:“怎么不见报?嗯,是不是我们这项工作不重要?”你敢说书记、市长(包括一大排副的)的工作不重要吗?不敢吧。老实说,我们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  相似文献   

12.
和我所钟爱的电视事业一起成长.是我最快乐的事。谁都希望书写辉煌,我写的每一笔虽不敢说辉煌,但都写的认真写的执着。  相似文献   

13.
梁爽 《青年记者》2006,(9):54-56
如果按年龄段分界的话,30岁以前我是看电视的,30岁之后我是干电视的,看电视时的眼光是娱乐性的、生活性的,而干电视后看电视的眼光则是学习性的、研究性的。在加盟电视队伍之后,由于工作上的体验,我对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我认为,要清醒认识城市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发展大格局中的差距和不足,我们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有懈怠,就会标兵更远、追兵更近,决不可满足现状、盲目乐观。困局与迷局●“混血儿”的身份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是一个“三不象”的外形,这就是业界经常念叨的“机关不机关、事业不事业、企业不企业”,尤其…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当香港电视传媒所惯用的“说”新闻这种电视播音形式落地中国之后,立刻拥有了为数众多而且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其代表是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等新闻栏目。这种颇具亲和力的新闻播音形式也刺激了大陆的电视界同行,他们纷纷开始学习模仿,进而开始深层次的反思,并对传统的、单一的新闻播音形式进行批驳,甚至有部分电视同行提出电视括音到了该说的时候。由此,电视界也展开了一场“播”与“说”的辩论。那么,电视新闻到底是“播”好还是“说”好呢?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播”还是“说”,都只是电视新闻括音…  相似文献   

15.
应该肯定这几年电视纪录片正在健康成长,而且进步明显。据参与过中央电视台三届“中国电视纪录短片展评”活动的权威人士介绍:参评节目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第三届参评节目与第一届相比,可说是天壤之别,足见这几年电视纪录片的进步,而且涌现  相似文献   

16.
前些天,《编辑之友》期刊要我编一个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的书目,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书名上开门见山打出“编辑学”旗号的图书的书目汇编。我翻箱倒柜,着实忙了一通,屈指一数,从1949年到1999年3月,共出版了67种,内含港台地区5种。尽管我是使劲地收集了,但是我敢说,这仍是一个不完全统计,因为限于信息,有的书即使出版了,但没有信息,无法知道,这是完全可能的。我只能说,这60多种是绝大部分,用一句保险一点的话:是基本上包括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相似文献   

18.
二线江湖     
《新闻天地》2011,(3):79-79
小舅年轻时有很多道上的朋友。而今,他们都上了年纪,扛不住打打杀杀的生活,惟有退居二线。前不久,小舅酒后摔断了腿,我承揽下照顾这档事儿。寒冬腊月,偌大的病房只我舅甥二人,暖气烧得不热,也没电视看,我感慨起来,“少喝几杯能死啊!”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 (一) 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后来通过多方了解,我慢慢明白了,正是由于部负责人的积极倡导、以身作则,推动大家增强理论修养,才使理论著述蔚然成风。 “……忙乱之余,经常问我自己,我是谁?到底在干什么?这到底…  相似文献   

20.
读书宜杂     
每当朋友光临寒舍,站在我的书橱前的时候,总是说:“你可真是个杂家。”其实,“家”不敢说,“杂”倒是真的。理论、文艺,今的、古的,经济所限,书的数量不多,但种类繁杂,可谓书花八门。我想,新闻工作者(包括业余通讯员)读书杂一些为好。道理很简单:记者采访不可能老是在一个行业(其实一个行业也不只一门知识),编辑也不可能总编一类稿件。我也是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的.记得有一年我到医院采访,许多一般的病症、术语我都听不懂,采访感到很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