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注水系统经过多年注水,易出现设备及其配套设施老化严重、注水管网腐蚀、结垢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系统效率变低,注水单耗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注水机泵效率、管网效率、注水水质等方面着手,对油田注水系统进行改造。通过改造,使注水系统效率明显提高,注水单耗减少,达到节能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受源头水质及注水沿程二次污染影响,大芦湖油田樊一注沿程水质恶化情况严重,直接影响到区块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沿程水质二次污染因素进行考察分析,开展了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出利用表面活性剂清洗与低浓度酸洗的复合清洗技术,取得较好效果,实施后井口水质得到明显改善。1注水沿程二次污染因素分析樊1注1992年建成投产,初期注入水源为清水,2007年樊家输油站水处理系统改造完成后改注污水,下有配水间4座,承担着大芦湖油田樊29等区块共32口注水井注水任务。受源头水质  相似文献   

3.
营11断块沙三段为东辛油田高压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大部分油井都实施了水力压裂投产,并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然而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由于人工裂缝闭合,加上前期注入水质不合格,地层堵塞伤害严重,注水井欠注,注水效率低,地层能量下降大,导致油井产量低,区块“注不进,采不出”的生产矛盾突出,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通过开展精细过滤深度处理水质、高压注水、酸化解堵增注、水力压裂增产、小泵深抽和井网加密等工艺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应用,为油藏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单元区块的采油速度由原来的0.56%提高到目前的1.53%以上,实现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柱塞泵站配水间因注水井注水压力差异相差较大,造成阀组节流严重,能量损耗大。为了降低系统压力,配水间进行分压注水工艺改造,降低注水单耗、提高注水质量、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油田的开发必须注水。注水井调剖的目的是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结构,改善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注水效率,这是油田高含水期实现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从注水井注入调剖剂,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波及面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油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认识油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研究油藏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相比,具有考虑因素多,可以设计多种开发方案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陕北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快,吸水能力差,采油井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的突出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由于低渗透油藏自身性质,注入水水质问题,储层的敏感性,开采过程中储层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低渗透油藏过度压裂造成注入水沿裂缝窜流等是造成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注水水质精细处理和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而且要注重保持地层能量,改变常规的注水模式,因此提出了超前注水和周期注水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加密井的投产,薄差层和表外储层的动用程度提高,单井配注量相对较低,水量调节难度大,造成注水误差较大;由于注水干线上井密度增大,井间干扰大,给生产管理造成一定难度。针对注水系统配水工艺现状,提出了恒流配水技术。恒流配水技术应用在油田注水井中,不仅能够实现恒流自动配水,满足精细化注水的要求,同时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采用恒流配水工艺后,注水井均可采用单干管单井恒流配水,可以提高有效注水时率和工作效率。通过对采油五厂注水、配水系统现状的调查,针对恒流配水装置的结构、原理等特点,对其在我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恒流配水装置在我厂的应用前景和效果进行了预测,对注水井降低注水误差,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压力损失,提高有效注水时率,提高开发效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平 《内江科技》2009,30(7):79-80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油藏对注入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细注水”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和基本前提。本文介绍了当前油田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时污水处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前,胜利滨南油区采用注水开发,通过注水井向油层注水补充能量,保持油层压力,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经过多年的开采,已进入“三高“采油阶段,我们结合实际树立了“注足水、注好水“的观念,充分发挥水井的驱动能力,实现挖潜增效。为此,分析影响注水井吸水能力的因素,有的放矢治理好水井,实现“注足水、注好水“,为油藏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赵明华  许敏 《内江科技》2006,27(6):135-135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注足水、注好水是保证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基础,要保证注足水、注好水必须根据注水层的物性和地层流体性质,控制好注入水各项指标,达到不伤害地层和不腐蚀注水设备。经在安徽采油厂铜庄清水注水站安装NLC型电杀菌器,开展紫外光杀菌技术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杀菌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孙振勇 《内江科技》2010,31(3):91-92
黄沙坨油田是裂缝性边底水火山粗面岩油藏,储层属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裂缝、孔隙等发育的程度、状况控制着油井的生产状态。本文介绍了油田注水开发特征,并从油藏裂缝发育状况、驱油效率、采出程度、注采井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黄沙坨裂缝性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并对火山岩油藏水驱规律、油藏动态变化取得了全新的阶段性认识,进一步完善了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评价体系。针对注水开发中存在的矛盾,通过控制注水强度、完善注采井网,延缓底水锥进造成水淹,调整和缓解油田开发矛盾,对指导油田下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同类型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张勇  李军  张茂森 《内江科技》2011,32(11):127-128
针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出现的注水井高压注不进水,油井压力下降快、采不出的现象.结合桩西低渗区块地质特征,利用低渗油藏的非达西渗流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对低渗油田孔隙压力、孔隙度、渗流率影响关系进行技术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桩西油田各低渗区块开采技术井距通过采用小并距开发技术试验结果.并配套油层改造技术.降低了该油藏注水压力.改善了油藏渗流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驱油效率和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黎莉 《内江科技》2011,32(3):138-138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水质对地层的伤害是影响油藏开发的重要因素。本文在五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垢趋势计算、室内流动试验等对草13油藏注水水源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膜滤试验、岩心堵塞试验、细菌堵塞试验等对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景辉  冯茜  党娟华 《内江科技》2010,30(1):101-101,154
注水水质是影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胜利油田商四区块注水开发需要,对指定水源的注入水进行了储层伤害评价,提出调节pH值控制水质,优选预处理液配方时地层进行防膨预处理两项措施,对该区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腰滩油田阜宁组油藏为低孔、低一特低渗油藏。前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质不达标,给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应用微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使注水水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并能够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SYT5329-94)A1级标准,满足腰滩油田阜宁组注水水质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临南油田夏70块深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夏70块油藏注水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实施注采完善,最终实现了该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7.
许莉宁 《内江科技》2011,32(4):152+84-152,84
本文介绍了油田注水开发特征,并从油藏裂缝发育状况、驱油效率、采出程度、注采井空间位置等方面分析黄沙坨裂缝性火山岩油藏注水开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兴伟 《内江科技》2007,28(7):101-101
应用PTI不锈铜滤芯精细技术,将传统工艺处理后的B、C级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可稳定地达到A级水质,满足低渗油田的注水水质标准,增加污水回注,减少外排,有效节约清水资源,还可增加低渗区块油藏的注水配伍性,提高注水效果,在油田低渗区块的注入污水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蒋本儒 《内江科技》2013,34(3):146+74
本文介绍了通过配套精细水处理系统改善坨143区域四个小断块油藏注水水质并建设一套高压注水系统,以提高油藏开发潜力,预计四个单元实施精细注水开发后10年末累计增油21.66×104t。  相似文献   

20.
张荣军 《内江科技》2014,(1):86-86,62
<正>高890-1块自2009年初投入开发,是典型的滩坝砂油田,开发的高890注水站2009年11月建成投入运行,担负着高890块6口注水井的注水任务,目前注入水质为明化镇组清水,注入水质标准采用A1级,站内加入铁离子稳定剂,阻垢剂。日外输水量120 m3。自2010年4月开始,注水站及采油单位反映,在单井水表内发现大量垢片,且注入水到达井口时发黑发臭,同时水中的悬浮含量及细菌含量严重超标。为此,开展了高890-站水质劣化原因分析及优选治理技术,有效解决了该注水站水质变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