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特点及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美国却在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冷战结束以来的15年,美国先后掀起五波"中国威胁论",在过程上具有反复性;在内容上,"中国威胁论"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是出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需要,在军事上确保美国绝对优势的需要,在政治上丑化中国的需要以及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中国威胁论”波澜再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国威胁论”沉渣泛起。“中国威胁论”几度起伏,其存在的背景是什么?美国为何如此关注中国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威胁论”该如何看待并沉着应对?认清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树立起走我们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3.
美国最新的这一轮“中国威胁论”,是在美国经济复苏艰难、布什为大选连任进行部署时出现的。首先,借日本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大肆加以发挥,称中国通过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经由“中国制造”,将本国的通货紧缩输送给世界,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  相似文献   

4.
从各个国家非常重视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这件事上反思,我们自己更应该懂得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的确,一个国家强不强,能否不受欺凌,就要看它的国防实力怎么样。今年夏天,美国国防部推出2002年版《中国军力报告》,重又宣扬“中国威胁论”,刻意曲解和误导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国防实力。那么,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是怎样重视军事实力及军事的高度现代化的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方传媒大肆鼓吹中国“迅速崛起”“速度惊人”,“国力强大”,进而散布中国的强大将导致中国的经济实力转变成军事实力,对外采取扩张政策,对别国构成威胁。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西方国家制造“中国威胁论”,不仅毫无事实根据,而且别有用心。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 一、西方国家制造“中国威胁论”的依据 依据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几年前,西方国家曾散布说“中国经济行将崩溃”,怎么现在竟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号经济大国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各国经济水平,都是以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准,以各国的货币同美  相似文献   

6.
军费是一国国防政策的经济表现,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军费开支的增加准备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国家安全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具有补偿性、有限性、防御性和协调性的特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是荒谬的,其炮制者的动机无非是要削弱中国的军事防御力量,遏制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曾一度甚嚣尘上,其主要论据集中在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文明威胁论.这些论调危言耸听,恶意歪曲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但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所谓"中国威胁论",我们应该理性解读,正确应对,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继“谁养活中国人”话题之后,“谁养活中国老人”又成了一个新话题。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育》2012,(8):16-17
陈宝泉在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正值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与往年不周,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一有炒作作为冒头即给予痛击。  相似文献   

10.
仰胜利 《历史学习》2004,(12):12-13
时至21世纪,西方大国一些政要和媒体仍以“冷战”思维审视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喧嚷“中国威胁论”,试图阻遏中国的和平崛起,以维护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么,什么叫“冷战”思维呢?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事实:近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沉渣泛起,美国政府不但极力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还极力阻挠以色列和乌克兰等向中国出售武器。几起几伏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源  相似文献   

12.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两大主流报纸,他们有关中国军事的报道尤其是涉及近几年中国海军发展的报道能切实准确地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华军事政策的变化。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会受到美国一贯的文化霸权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话语的背后总是暗含美国政府的政治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进行更深层次的语篇分析会揭示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3.
尤芸蕾 《文教资料》2007,(10):133-134
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国外宣扬“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霍布斯文化。二、认识论问题。三、意识形态和文化偏见。中国的和谐外交新理念是化解“中国威胁论”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14.
新闻背景:近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沉渣泛起,美国政府不但极力反对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售,还极力阻挠以色列和乌克兰等向中国出售武器。几起几伏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源自冷战结束后。大的背景是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国威胁论”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军事实力的增强,从而对周边国家及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要离间中国与邻国乃至亚洲国家的关系,损害中国的形象,进而“遏制”中国的发展,以便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07,(16)
在赵本山的小品《公鸡下蛋》里面,一只公鸡经过炒作,就可以达到2万元的价值。之所以能达到2万元的价值,实际上是炒作者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因为这是只会下蛋的公鸡。当“好奇心”遇到“炒作”时,一只公鸡就可以达到2万元的价值,当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遇到“炒作”时,又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前不久,在各地出现的“护眼灯”案例就是一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损害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形象,破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给别有用心者破坏中国经济秩序以可乘之机等。应对“中国威胁论”的对策是:将计就计,灵活利用之;针锋相对,坚决反对之。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则新闻,说"炒"字被当选为象征"中国2006年"的汉字。实际上,将"炒作"选为象征"中国近几年"的动词,也许更加贴切,理由在于"炒作"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当然,在不同领域,国人"炒作"的内容并不相同:比如在经济界,是"炒作身价";在演艺界,是"炒作隐私";而在学术界,则是"炒作学术"或"学术炒作"。  相似文献   

19.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强占中国铁路和金融扩张的经济侵略。公开掠夺中国资源,妄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甚至无耻地叫嚷,“要中国人偿付全部战费”。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旋即军事占领整个东北地区,利用其原在我国东北经营铁路多年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统制经营军事占领地区的所有铁路。到了1932年3月,又耍花招,把所强占的铁路,“移交”给伪满州国交通部;再由伪满“委托”“满铁”代为经营。到1935年,日本以一亿七千万元又把中东路“买”来,一直到日本投降,“满铁”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新保守派(Neoconservatives)一直是鼓吹这一论调的不悔斗士。新保守主义所宣扬的“美国例外论”思想,是其冷战后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