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地理学是笔者近年来创立的一门教育学和地理学分支学科。本文探讨了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认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地理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地理学层面。教育地理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地理学体系中的应用学科,同时,是教育学和地理学的中介学科。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自学科的功能。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究天人之故"、"经世致用"、"稻粱谋"和"修身"几个层次。地理学的独特性在于综合自然与人文、区域与全球、普遍性(空间)与独特性(地方)、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地理学在当前社会关注的一系列重大论题上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地理学的功能反映了社会需求,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兼顾学科综合特色与个人专长,要培养"干"字型人才。地理学课程体系要针对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也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地理学方法的课程应相对稳定并需要加强,而专业课程则需与时俱进,应多样化,但也要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学科分类理论及相关术语的辨析,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情况,笔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进行了探究。认为它与历史学和地理学密切相关,但已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科;它不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边缘学科,也不能称之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它是一门以历史学和地理学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并结合我国地理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实际,论述了中国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特点、研究的主要内容等,提出了建立我国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促进该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地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地理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深入,教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在阅读《教育地理学》后,从教育原理和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对学科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6.
教育地理学自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以来,只有少数人对它进行过断断续续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任务与内容、方法与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而对于实践方面,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区域教育发展、地区教育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多。可见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研究者数量极少,兼具地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微乎其微,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论文对教育地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当把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明确划分为研究"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教育地理学和"怎么做"操作、实践问题的教育布局学两方面,并对教育地理学的出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地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地理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深入.教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在阅读《教育地理学》后,从教育原理扣教育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对学科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8.
教育地理学是笔者近年来创立的一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地理学研究是这门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的特点。但是,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价值还不甚清楚。为此,本文从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教育价值这三个维度,对教育地理学之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力图阐明教育地理学研究价值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直观性,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领域,涉及面广,现实性强,综合程度高,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在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科学”和“技术”三大学习领域,除了具有和其他学科共同的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综合价值。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定位,应从地理学科性质综合性教育内涵的价值、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透析,  相似文献   

10.
胡巍巍 《考试周刊》2014,(81):134-136
作者首先分析了地理学学科的划分,学科体系结构层次的组成,其次研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尤其对于自然地理学,准确的学科定位显得更为重要,作者以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三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为例,探讨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的定位问题,希望能对广大地理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溯了作者从事教育地理学研究近20年的历程,追忆了《教育地理学》从"感悟"到"酝酿"到"出版"的探索印记,深感行动实践对科学研究之基础性,勤奋积累于学术探索之重要性,敏感专注于理论创新之意义深刻,学术研究确需独立特行之品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在现代学科视阈下,史家已认识到地理学对于历史学具有"以地释史"的重要意义。史家们将地理学建构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体系中并置于重要地位,认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地理学分支领域最能辅助历史研究。在史家们看来,历史地理学包括了沿革地理学,学科归属或是人文地理学分支,或是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携并肩;历史地理学虽为史学之辅助学科,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而非历史学。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争论由来已久。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的论述最具代表性:“就其考察方式说,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科,因为它主要涉及人类,它应该说是一门人类地理学的学科。但是,在这方面它的兴趣是历史的,只是在用过去来解释现在这方面才间接地是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科逻辑是在地理学思想方法统摄下,反映认识地理事象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规律。地理学科逻辑具有学科性、思维性、结构性和统领性等特征,具备构建地理学科知识结构、整体理解课程内容,形成地理学科思维方式、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领悟学科独特育人功能、发展核心素养水平等重要价值。研究认为,将地理学科逻辑应用于教学时可采取如下策略: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理解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以地理学科逻辑分析教材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学科逻辑融入学科教学逻辑;在教学评价上,重视地理学科逻辑的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学》2013,(7):56-57
中学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研究并重新认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中学地理学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实现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集中探讨了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结构体系。认为教育地理学的趼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地理研究、区域教育地理研究、教育科研地理研究、学校选址及学区布点规划研究、教育地图研究、校园环境研究、教育历史地理研究、宏观教育空间布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进入反思和调整期之际,前期快速发展阶段所遮蔽的问题逐步凸显甚至放大。特别是近年来,领域内外对教育技术学科在研究对象、学科边界、学科矛盾和学科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尖锐的质疑。回应和澄清这四个基本问题是消除学科"合法性疑问"和信任危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学科立场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基质",对研究活动具有方法论的规约意义,是学科独立性、合法性、价值性的前提。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学学者的学术自治,理应恪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但教育研究中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泛化为"研究教育",教育学泛化为"关于教育的学",以致出现了研究繁荣、学术衰微的现象。为此,重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要求教育研究恪守独特的价值取向、厘定研究的问题域、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此培育教育学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人地关系研究、分支学科发展状况、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在如下四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1)以可持续发展为龙头,带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2)加强薄弱领域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3)重视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4)拓展实践领域,强化人文地理学的决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