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诗文玩味:历代题画趣诗枇杷不是此琵琵明朝人沈石田收到朋友一盒礼物及一封信。信上说;"'送上琵琶请笑纳。"沈石田打开盒子一看,却是水果批把。他笑了笑,赶紧写了封回信:'"承惠琵琶,开奁(lia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这位友人看到回信,禁不住脸红...  相似文献   

2.
与诗结缘     
○与○诗○结○缘孙日成从事新闻工作已经28年了。可以说,身在“曹营”心也在“曹营”。不过,得老老实实承认,多少还有点“野心”:想当诗人。1972年,我在铁岭日报编文艺副刊,工作的需要,使我与诗相识、相交。业余时间,偶有所感,也试着写上一首两首。一次,...  相似文献   

3.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相似文献   

4.
时下,经常从报刊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领导干部拒“札”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让人信服。但是有些报道,功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像有秘书专门上门为其统计拒“礼”次数似的。以我之见,对于上述那种所谓的拒“礼”干部.非但不应在报上张扬(不能搞那种“谁家打死的苍蝇多.谁家就卫生”的愚蠢宣传!)而且本人应该从“上门送礼者多”这一现象中引起反省.查查原因,想想办法.议议方略,加以治理.才是上策。笔者手头有几篇拒“礼”报道,写得比较成功。一篇是《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发…  相似文献   

5.
时下,经常从报刊上、广播里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让人信服。但是有些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像有秘书专门上门为他统计拒“礼”次数似的。以愚之见:对于上述那种所谓的拒“礼”干部,非但不应在报上张扬,(不能搞那种“谁家打死的苍蝇多,谁家就卫生”的愚蠢宣传!)而且本人应该从“上门送礼者多”这一现象中引起自省,查查原因,想想办法,议议方略,加以治理,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6.
听听他人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朝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新娘子去拜见公婆之前的心理状态。新娘子用心化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把握,只好低声问一问身边夫丈:“这样化妆合适不合适?”由此想到,有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写稿时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写好后赶紧发走,唯恐别人看见,其胆子,还不如一个还未见公婆的新娘子。新娘子还敢低声征询一下夫婿的意见,而有的同志却连让别人看一眼稿子的勇气都没有。其实,初学写作,“丑””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让别人着一看指出“…  相似文献   

7.
四川的《精神文明报》1998年元月6日刊发了通讯《部长专“打”送礼的》,读后想到一个拒“礼”应该有礼的问题。反腐倡廉报道,一方面要揭露腐败现象,另方面尤需经常正面报道清正廉洁的好典型,促使全社会逐步树立新风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报纸这样报道值得肯定和称道。时下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令人信服。有些就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  相似文献   

8.
送煤炭在英国的苏格兰,元旦这天人们习惯用煤作为拜年的礼物,送到亲朋好友家中,以祝贺他们在新的一年里日子过得红火。送石头希腊克里特岛居民新年带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是一块大石头,意思是:“愿您家有一块象石头一样重的金子”。送鸡尾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入在新年这天,夫妇要向双亲家长赠送鸡尾,表示尊敬。送小猪匈牙利人新年忌赠会“飞”的物品,一般都是赠送小猪和扫烟囱工人的瓷像,以示祝福。送毛巾日本人给亲友拜年时,习惯赠送一条写有自己名字的毛巾作为留念。送女儿墨西哥一些地方的贺年礼物是世界罕见的。过年时,如果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随笔──无韵也是诗向前记得三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编辑,他让我写一篇独白。那时的我从未正儿八经动过笔,更没奢望过发表。于是,我只好把我“个人内心的话语”当成日记写了二、三百字,并寄了出去.没料到,一个星期后,我的那篇“大作”竟然发表了,而且引起了出乎意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11.
意尽则止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一首不合格的应试诗。公元七二四年,唐人祖咏应进士试。唐朝以诗取士。规定凡应试者须写六韵十二句,至少也应写四韵八句。祖咏写的这首应试诗,显然不合规格。史称祖咏作诗长于写景,“用思尤苦”,“调颇凌俗”,以这首《终南望余雪》而言,写得也是蛮好的,有景有情,情景水乳交融。但考官不买帐,认为它只有四句,不合规格,祖咏不肯媚俗,只说了“意尽”两个字,不愿增添一字。考官万万没有想到,这首不合格应试诗,竟然冲破了时代藩篱。成为千古流传的诗篇。写诗做文章,人人强调意尽则止。其理不言而  相似文献   

12.
新创     
《青年记者》2005,(6):83-84
《北京晨报》部分读将免费拥有“新概念”黄页,央视新闻频道5月改版,《中国财经60分》落地广东,“公交指南”在广州亮相,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于5月1日正式开播,“春天送你一首诗”走近大众,《新民晚报》韩国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三份礼物     
王豪 《出版参考》2007,(8):12-12
三个兄弟年少离家,个个都事业有成。一天,他们聚在一起讨论送什么礼物给年迈的母亲。 第一个说:“我要送给妈妈一座大房子。”第二个说:“我要送她一辆豪华房车,还专门配备一个司机。”第三个笑了笑说道:“这些奢侈的东西妈妈是不会喜欢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很喜欢读《圣经》。现在她眼睛不好了,我要送给她一只聪明绝顶的鹦鹉,它能背诵《圣经》的每一个章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5.
理歌 《出版视野》2004,(5):48-48
秦始皇当政时,为了防止读书人造反,也为了巩固他的暴政,大肆进行焚书坑儒,搞得读书人东躲西藏,人人自危。劫后余生的读书人再也不敢读书,大家还是要命为主。唐朝诗人章竭就写过这样一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虑,关何空锁视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刘邦、项羽都不读书照样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防止读书人造反大规模烧书又活埋大批读书人,也只是白费了一场心机。  相似文献   

16.
60年前.朱德曾经写过一首诗《攻克石门》,诗中这样写到:“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问。尽灭全师收重镇.不教胡马返泰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这首诗中提到的石门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  相似文献   

17.
6月20日上午,在河南省商水县人武部会议室里,20多名民兵新闻报道员聚集在这里,等待着第二季度新闻报道组稿会的召开。 上午9时,县人武部政工科长李德民对与会的各乡镇民兵新闻报道员说:“咱部石爱平政委马上来给大家送一份珍贵的礼物。”报道员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切盼的眼神望着门外,不知政委送的啥礼物。不一会儿,只见石爱平政委抱着一摞报纸杂志来到会议室。他先是因参加县里的一个会议而“迟到”向大家表示歉意,然后接着说:“为了提高同志们的写作水平,我给大家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礼物不是钱和物,而是一位引…  相似文献   

18.
张兴 《新闻窗》2012,(1):11-14
我想围绕自己写的三首诗和“走转改:走哪里?怎么转?改什么?”这三句话.与大家就如何搞好“走、转、改”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20.
将地名嵌入诗或寓意于诗中,让人去品味和猜测,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字游戏。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字游戏。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与同时代另一位诗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诗论文,有时也写地名诗取乐。一日皮日休写了《怀鹿门县名离合二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