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评价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评价理论重点研究语篇中的态度资源、态度来源及语篇姿态。它是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翻译理论历来重视对语篇中态度意义的研究,但缺乏可操作的工具。我们的研究表明,评价理论可以作为翻译中的态度分析工具。此外,评价理论对语篇中的对话性研究对于翻译研究也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在探讨翻译策略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区分社会文化群体和翻译者个体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取向,两者需要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释。本文以《名利场》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相对比的例子说明多元系统理论无法预测译者的个体行为并试图研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可能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为这两个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运用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以译入语文本为中心,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日本の思想』的两个汉译本的“起始规范”进行描写翻译研究,重建译者在翻译时的决策,以考察两个版本的译者在不同的翻译时代、不同的翻译目的下所做出的翻译决策是更注重“适当性”还是曼注重“可接受性”。经过该文的初步分析可以得知,宋吴译本译者更倾向于适应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区刘译本译者更倾向于忠实地遵循原语语言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4.
欧智华 《现代英语》2023,(23):117-119
文章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于分析辜鸿铭《中庸》的英译本,对《中庸》的英译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重点关注态度资源、文化负载词和修辞三个维度,探讨了这些维度在辜鸿铭译本中的体现,揭示了辜鸿铭如何在保持原文精神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对西方读者更加接近和理解,为翻译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指导,对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两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将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本和吴钧陶《爱丽斯奇境历险记》译本放在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去对比分析两译本产生的客观原因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结论是,两译本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由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儿童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地位影响两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评价理论是马丁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是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最新成果,它包括了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政治外宣文本是指面向外国读者宣传、介绍与国家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以及对外关系等有关政策的文本材料。其特征是政治色彩浓、政策性强。本文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工具,以十八大报告为案例,探讨态度系统对政治外宣文本翻译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嘉莉妹妹》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嘉莉妹妹》的两部中文译本进行比较评析,旨在揭示该理论视域下的翻译与传统的按原文逐字翻译以达到"忠实"的翻译之间的差异,为翻译活动提供有建设性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对于女性主义取向较强的作品,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入手,更能有效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的作者、文本、译者与目标读者的关系,以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在意识形态方面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将概念语法隐喻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对比分析在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及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译本与隐喻式译本,以其为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提供参考依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翻译指导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翻译研究带来一些思索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篇功能论中的衔接系统,主位一述位系统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支持。以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一件小事》的原文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语篇功能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框架下,态度系统与人际意义的表达和阐释是密不可分的,评价在人际意义扩展模式中更注重的是语义的东西,但语义的理解又离不开词汇资源,评价研究中的态度系统正是关注一些表达评价的词语。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语料,通过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解读小说篇章,说明篇章理解需要依靠词汇语境资源,并得出词汇作为衔接手段对小说语篇连贯的表达既是语言层面的也是心理层面的,从而进一步揭示态度系统对小说篇章理解的有效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The Gift of the Magi中的三个段落为对象,结合两个汉译本,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理论,对比分析两译本的主位结构、衔接理论及语篇理解的各自特征和形成因子,旨在说明,在翻译中不仅要注意衔接原则,还要重视主位结构。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的标志是伊塔马·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及吉恩·图里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的翻译规范理论(包括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以吉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选取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不同时期的两个有影响力的译本(杨苡和孙致礼的译本),比较两译本在三个规范指导下各自的特点并找到译本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两个译者都遵循了各自所处时代的翻译规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客观地解释了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对诗歌及其翻译中的评价资源进行研究。以《蒹葭》两个英译本为例,首先分析原文并找出评价资源,探讨这两个英译本是否实现了原文的评价意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来判定译文是否是好的译文。同时证明了评价理论有助于鉴赏和加强诗歌原文的理解,并为验证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对于《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通常局限于以翻译领域里的某一理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而很少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分析译本之间的差异。试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经过研究,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确可行且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从态度系统中的情感、判断、鉴赏三个维度对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语篇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了其原因,以期从中了解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中评价资源的分布,并对以后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和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风格标记这一概念于2002年提出,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是新兴理论。经发展它的运用范围从最初的语音分析拓展到了很多方面。用此理论来评价文学翻译的案例甚少。将评价较为鲜见的《热爱生命》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意象、修辞和文化标记等四个层面探究其相对于源文本的风格吻合度。此种以风格标记理论来评价文学翻译的方式还需加以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