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张淑萍 《教师》2020,(10):12-13
文章先分析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包括学校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分析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注重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远离欺凌事件,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年底,教育部公布"护校安园"行动落实情况专项督导报告。报告指出,一些学校安全管理措施和学生自我保护教育缺失,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是什么让这些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残忍的施暴者或无辜的受害者?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面对这些触目惊  相似文献   

3.
采用欺负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校园欺凌检出率较高,在欺凌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攻击;教室和寝室是发生校园欺凌比例最高的场所;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曾主动制止身边发生的校园欺凌,且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老师、父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与干预较小;中职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欺凌者在对人焦虑与过敏倾向两个因子中显著高于被欺凌者与未卷入者。应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立法工作,学校主要聚焦在教育预防、批评惩罚和事后援助三个方面,家庭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自身应加强校园欺凌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参加了"全国校园欺凌行为的处理与预防高级研修班",聆听了几位专家和治理校园欺凌卓有成效的学校领导的讲座,结合奈曼旗第一中学的校园实际,谈一谈我的感想和体会。首先是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校园欺凌的行为出现?大家知道,年轻人什么时候才能定性?一般来说,二十五六结婚成家之后还不行,需要在婚后两三年内生儿育女之后,才能真正安稳成熟下来。所以我认为校园欺凌层出不穷是人性使然,是少年天性在一些具有特殊性格气质的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使然,是人类社会残留的动物界的"丛林法则"使然。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防治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美国儿童委员会研发了旨在预防干预校园欺凌问题的尊重步骤项目,尊重步骤项目以社会生态模型为基础,整合了社会情感学习框架,设计了包含学校、班级和个人层面的预防干预措施。研究表明该项目对欺凌、受欺凌的减少及相关态度和信念的改善等均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将介绍尊重步骤项目的设计思想与主要内容、应用效果,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步骤项目对我国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严崇德 《家长》2023,(31):16-17
<正>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被“熊孩子”缠上怎么办?孩子被抢走了玩具或抢了东西怎么办?尤其是孩子被同学打了,想替孩子讨回公道却不知如何处理,怎么办?什么是“校园欺凌”提到校园欺凌,做家长的肯定是义愤填膺,气不打一处来。毕竟,谁都不想自家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被欺凌。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欺凌”呢?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们需要厘清“校园欺凌”的法律内涵和法律界定。这样,我们才会有的放矢地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如何减少青少年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以职业学校学生在欺凌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校园欺凌的性别特征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校园欺凌的成因""校园欺凌的形式""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校园欺凌的时间、地点"以及"校园欺凌的手段"这六个欺凌维度上均存在性别间的差异。据此,学校应根据学生性别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治对策,并通过"双性化"教育和积极组织联谊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健康的交际理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变迁层面个体的自我迷失,又有学生心理层面个体受压抑产生的行为偏差,还有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法相关法律欠缺,校园欺凌预防机制针对性不强,校园欺凌沟通与报告处罚机制不完善,导致未成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在法律社会学视角下,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监管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手段,更应注重法律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协力参与的校园欺凌的体制机制,打造以法律为依据预防与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工作的关键力量,研究其参与和干预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中小学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欺凌情境严重性"、"自我效能"、"同理心"是教师干预校园欺凌情境的三个显著因素,而大多数组织特征变量并未产生明显作用。该计划为防治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策略,即发挥教师旁观者正向作用,阻断欺凌情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频发的态势促使我们对这类事件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的方案。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的早期的"欺凌"行为的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幼儿园的全面教育开始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问题逐渐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概念认知正逐步深入和明晰,健全完善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多元社会化防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检察机关在校园欺凌与暴力社会化防控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角色和使命。在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秉承双向保护理念,适度加大惩治力度,建立未成年人专门检察机构(组织)和办案模式;在非诉讼环节,检察机关应促进反欺凌与暴力的法律法规完善,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做好反欺凌法治教育及技术防范,强化学校、教师及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18.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校园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及早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家长可从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及自救能力入手,让孩子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0.
张红霞 《学周刊C版》2019,(19):186-186
“逃离文化”理论主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审视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学生由于跟不上学校教育进度,过早地被流水线式教育所淘汰,无法获得教育的乐趣,往往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通过欺凌他人获得快感并深陷其中。治理校园欺凌需要构建包容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终身受益的教育,而不是仅仅注重于学习成绩,需要破除传统教育的限制,落实素质教育。文章主要针对基于“逃离文化”视角下的校园欺凌治理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