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凤头麦鸡前放三个小盘子,一个盘子里放一条小虫,一个盘子里放两条,一个盘子里放三条。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三条的,但从不先吃一条的,这说明凤头麦鸡知道“2”比“1”多,但它只能数到“2”。  相似文献   

2.
猫和蜘蛛:猫和蜘蛛是几何专家。在寒冷的冬天,猫睡觉时总是要把身体抱成一个球体。这样,身体暴露在冷空气中的表面积最小,因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小。蜘蛛结的“八卦”网,既复杂又非常美丽,这种八角形的几何图案,即使木工师傅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出如蜘蛛网那样的均匀。鸡:有人曾在凤头麦鸡跟前放了三个小盘,其中一盘放一条小虫,一盘放两条,另一盘放三条。结果,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三条的。实践说明凤头麦鸡知道“2”比“1”多。蜜蜂:蜂房呈六角形,角度都很精确,钝角是109°28’,锐角是70°32’。这样的巢不…  相似文献   

3.
鸡有人在丹头凤鸡跟前放了三只小盘,分别在这三只盘子里放一条小虫、两条小虫和三条小虫。结果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三条的。这说明,丹头凤鸡知道2比1多,但它只能数到2。  相似文献   

4.
在神奇的动物世界,有许多聪明的“数学天才”,它们有的会“数数”,有的会“计算”,有的甚至可称得上是“几何专家”,着实令人称奇。鸡有人曾在丹头凤鸡面前放了三只小盘,第一个盘子里放一条小虫,第二个盘子里放两条,第三个盘子里放三条。结果,它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一条的,研究者据此推断,丹头凤鸡知道比多,但它只能数到。乌鸦在森林中,如果乌鸦看见拿着枪的猎人,就会躲到树顶上去,不会冒冒失失地飞下来。有一次,有4个科学家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当着乌鸦的面躲进草棚子里,走掉了一个猎人后,乌鸦没有飞下来。走掉了两个猎人后,乌鸦还是没有…  相似文献   

5.
星期六,女儿女婿带着小外孙来了。外婆高兴地端来一盘桃子放在桌子上,对小外孙说:“小刚,快吃桃子。” 小外孙拿起两个大桃子说:“外公、外婆,你俩先吃。”然后又拿了两个桃子给他  相似文献   

6.
小山雀争食     
山雀妈妈有了三个可爱的小宝宝。当了妈妈的山雀感到幸福极了,她每天为了孩子,要起早摸黑,不停地飞到东,飞到西,四处捉小虫子,回家再喂宝宝,可自己却很少吃。有一天,山雀妈妈捉了一只毛毛虫,急急忙忙地飞回了窝。窝里三只肉滚滚的小山雀张开黄黄的小嘴,伸长脖子都要先吃。老大大声地说:“妈妈,我食量最大!应该让我先吃!”老二高喊着说:“妈妈,我肚子早饿了!应该让我先吃!”老三可怜巴巴地说:“妈妈,我身体最弱!应该让我先吃!”三个小山雀在窝里你的嘴啄过来,他的嘴叼过去,谁也不让谁,直到把这条小虫子啄得粉碎……过了一会儿,山雀妈妈又飞回…  相似文献   

7.
小山雀争食     
山雀妈妈捉回了一只毛毛虫,三只小山雀都要先吃。老大说:“我食量最大!”老二说:“我肚子饿了!”老三说:“我身体最弱!”它们你争我夺,直到把虫子啄(zhuó)得粉碎。过了一会儿,山雀妈妈又捉到一只虫子。老大说:“我是哥哥,你们应当尊(zūn)敬(jìn))我,让我先吃!”老三说:“我是弟弟,你们要爱护我,当然该我先吃!”老二说:“我既是哥哥又是弟弟,你们更应该让我先吃!”三只小山雀仍然争(zhēn))执(zhí)不下,杜(dù)鹃(juān)趁读后想一想这个童话说了一个关于三个小山雀争吃虫子的故事。本来,山雀妈妈一共捉到了三只虫子,如果三个小山雀互相…  相似文献   

8.
高级语文第二册第十七课“一条小虫和一只大船”是一篇寓言。这课的主题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注意细微的地方,不能疏忽小事;忽视小缺点就会造成大错误。参考资料中的教学目的(一),就是根据这点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在具体地分析教材和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时,却没有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正确地突出其中表示管理材料的人的错误看法的说话,如:“这么一条小虫碍不了什么大事。”“这么一条小虫,怎么会蛀坏这以一条大船?”为深入地阐明主题完成教学目的作好准备。反而在教材分析中和教学建议中不适当地去研究沉船的责任,这样就轻重倒置,冲淡了主题,模糊了儿童对于主题的认识。更其错误的是:在研究责任时,又歪曲了课文内容,说什么“……两个船工造船,种下了祸根”,“船工做事不负责任,……大家认为一条小虫碍不了什么大事”,“船工们……最初认为不要紧,就疏忽过  相似文献   

9.
我的爱机是几年以前为了写作而买的。爱机小“肚量”,只有3.2G,我将它一分为三,都“格”成FAT32类型。C盘700MB,装WIN95和IE4.0;D盘1.3G,放WPS97、各种工具软件,以及我两年来的拙作和参考资料;剩下的空间作E盘,存放网上下载的各种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两个有趣的教学片断如下。某教师教学应用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时,问学生:“‘6÷2=3(盘)’中的‘盘’字,是从哪里找到的?”生甲:从题目中找到的。师:再想一想。生乙: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师:对!题目的问题问我们是“几盘”,所以这里就是“盘”;如果问“几天”,那单位名称就是“天”。教下一节数学课时,这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给学  相似文献   

11.
春天到了,钱塘江边一群群可爱的"天线宝宝"样子的大鸟恋恋不舍地上下翻飞,它们在空中跳出动人的告别舞蹈,像是在说:"再见了,美丽温暖的南方,我们要回东北老家生宝宝去啦."它们就是有趣的冬候鸟——凤头麦鸡.  相似文献   

12.
事物总是辩证统一的,“小”和“大”也一样。《小虫和大船》就是通过小虫毁灭大船的故事,说明了轻视“小”必然损失“大”的道理。我们教学时,如果抓住“小”与“大”这一对核心矛盾,引导学生逐层对比,就能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事理。怎么相比呢?我们抓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抓紧题中“小”与“大”的相比,引导分辨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小虫和大船”这一课题,“小,在前,“大”在后,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的位置能不能调换呢?因为文章在于突出“小虫”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轻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探究、揭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其教学的难点。为此,多数教材通常安排让学生选取三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活动,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经历猜想、探索、验证的过程,进而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一规律。课堂教学流程虽然大抵如此,但具体操作及如何正确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的角色作用,合理施用“收”与“放”的教学策略并非易事。下面,笔者结合此课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4.
欧阳军 《小学时代》2011,(11):22-27
澳大利亚茂密的树林中,成千上万只凤头鹦鹉正在天空盘旋。这里就是著名的‘鹦鹉王国”啦。 这里的鹦鹉数量庞大,品种繁多,有凤头鹦鹉,还有王鹦鹉、无花果鹦鹉、折衷鹦鹉、环颈鹦鹉、虎皮鹦鹉、淡水玫瑰鹦鹉等。仅凤头鹦鹉就有好多种,如黑尾凤头鹦鹉、黄尾凤头鹦鹉、虹彩凤头鹦鹉等。为了吸引配偶,鹦鹉家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羽毛要尽...  相似文献   

15.
捉尾巴游戏目的:让宝宝练习追逐跑。准备:用彩带(或其他物品,下同)做的尾巴。游戏玩法:两个宝宝身后各系一条尾巴。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醒两个宝宝,在捉对方的尾巴的同时,还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不被对方捉到。被对方捉到尾巴的宝宝要大声学小猫叫。捉小虫游戏目的:让宝宝练习追物跑和踩的动作。准备:一根长约1米的绳子、玩具小虫。游戏玩法:妈妈把玩具小虫用绳子系好,将玩具小虫放在地上,拉着绳子的一端拖着它跑,跑的同时,让宝宝在后面追。当宝宝追上玩具小虫时,要用脚踩住它说:我捉到了!”注意事项:妈妈在拖着玩具小虫向前跑时要控制…  相似文献   

16.
读《湖南教育》1989年7期陶君玉同志的课例征评——《“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以后,我认为文中教育者说的“要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都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道题得数的单位名称,都不是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而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析算式的意义所得到的。如,文中例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的解答算式“6÷2=3”,就是表示6里有3个2。一个“2个”放一盘,3个“2  相似文献   

17.
学会选择     
有这样一则寓言:场院上,一头毛驴要吃草,毛驴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堆青草,岂料,毛驴犯了难,先吃这一堆?还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驴在犹豫不决中饿死了。《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更耐人寻味: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  相似文献   

18.
笑掉大牙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小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相似文献   

19.
我.COM     
储飞 《中文自修》2001,(6):26-26
我触网已有3年多了,应当算是个老网虫了吧。成为网虫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要在网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虫窝”,也叫做“烘培鸡”。为自己搭个“窝”可是一件伤神又费力的苦差,不过,这也是由小虫变大虫、菜鸟变老鸟的必经阶段嘛!此乃天将降大“窝”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也!曾经是条小小虫的我,自然是饱尝其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20.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都力争表达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人看了、听了印象深刻。有时,同一个意思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小音乐家扬科》)和“田野里,小虫在啾啾地叫;果园里,麻雀在叽叽喳喳地闹”。这两句虽然都是一个意思,但是表达的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将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读来给人印象深刻。这种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的方法,就是“拟人”修辞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