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人论治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刘安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王安石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得好:“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敢问,教会学生善问至关重要。而鼓励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去疑、去问、去探索,是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可见,"设置疑问"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段作华 《教育艺术》2008,(12):34-35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而质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以疑导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语。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循疑而进,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构建知识,充分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人们去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尝试"四疑"教学,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释疑巩固、置疑拓思.下面以正弦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四疑"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会提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贵知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是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相似文献   

11.
设问与反思的若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有“凝”,教师能解“凝”;这自然是教师的一种本领.但是如果仅限于“解疑”,以为学生无疑了便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则未免有失偏颇. 宋代学者张载说:“有不知者有知,无不知者无知”,“于不疑处有疑,放是进矣.”这个观  相似文献   

12.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探索的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人们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人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人们去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尝试"四疑"教学,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释疑巩固、置疑拓思.下面以正弦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四疑"教学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治学录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朱熹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荀子 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唐彪 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陈献章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抱朴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则可医愚。 ——说苑  相似文献   

15.
袁凤瑛 《河南教育》2004,(10):24-2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而质疑则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以疑导学,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具体到课堂,学生进行质疑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课堂自主提问,教师要善于在  相似文献   

17.
勉强学问     
语段 勉强学问 同是物也,人能学则贵异于方物矣。同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则胜于陋学矣。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矣,通于百业则胜于一隅矣。通天人之故,极阴阳之变,则胜于循常蹈故,拘文牵义者矣。故人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 (康有为:《长兴学记》) 梳理 勉强,尽力而 为的意思。人与其他生物 的不同,就在于能学。一个 能学的人,又与一般人不 同。同样都是学人,博学的 人就胜于学得少的人。同样都是博学,对天文地理都通晓的胜于只在一个方面有专长的,对各行各业都通晓的又胜于只在某一项…  相似文献   

18.
江 泽 民 总 书 记 指 出 : "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是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动 力 。 " 教 育 肩 负 着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 历 史 重 任 。 语 文 是 教 育 中 富 有 创 新 内 涵 的 学 科 之 一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造 力 也 应 作 为 语 文 教 学 的 重 要 内 容 加 以 研 究 。 我 在 多 年 的 语 文 教 学 中 十 分 重 视 学 生 创 造 力 的 培 养 , 下 面 介 绍 几 种 基 本 方 法 。   一 、 见 疑 。 创 新 源 于 怀 疑 。 可 以 说 , 培 养 学 生 质 疑 问 难 的 能 力 ,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  相似文献   

19.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识。孔子提倡"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要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不要急着去相信。知识的力量就在于怀疑。”质疑是科学的进步、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大胆发出质疑,比永远一味顺从更为重要。故曰:“以质疑之心,驱谬论迷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质疑之心,驱科学迷雾。“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道出科学发展的真谛。诚如是也,科学的进步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后人的质疑之上。若无后世之质疑,那么科学就无发展,人类就无进步。试看昔时伽利略因质疑将铁球定理定格于比萨斜塔;麦克斯韦因质疑将以太学说止步于麦克斯韦方程组;达尔文因质疑将“上帝造人”学说搁浅于《物种起源》……科学是无边界的,质疑是无止境的,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推动人类的发展。“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