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去年以来,业界对报业发展的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出现了“拐点”,甚至有人说已经进入了“寒冬”时期。坦率地讲,我不太赞同这个看法。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兴起,报业发展确实遇到  相似文献   

2.
新记《大公报》是旧中国颇有影响的一份大型民营报纸。从六十年代之初开始,一些曾在该报工作过的老报人,在回忆文章中称之为“报业托拉斯”。直到最近还有人甚至认为它是旧中国“首屈一指的报业托拉斯”,这就意味着还有第二号、第三号的“报业托拉斯”。也有人提出,新记《大公报》是文化机关,资本微不足道,不能算是报业托拉  相似文献   

3.
尽管报业、主要是影响力大的一些党报在过去一年中与互联网的广告收入此消彼长明显,便有人断言:“报业风光不再”、已进入“冰河期”。尽管在我国报业空前繁盛、文  相似文献   

4.
机制的威力     
张辛 《青年记者》2003,(8):15-16
有人曾对现代报业的经营方略进行过总结,并把它归纳为上略中略和下略三个层次,上略日“形”,中略日“势”,下略日“术”,并且认为,报业经营就是这三略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不知不觉中,我国的报纸正在变得越来越厚。许多报纸已由过去传统的四版,或者多一点的八版,变成现在动辄十几版,多时几十个版。有人因此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厚报时代。 厚报时代背景下,报业的发展环境、竞争格局、营销手段等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党报体系最基层“一族”的县市报,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迎接和应付厚报时代的报业竞争,营  相似文献   

6.
近年在论及中国传媒发展问题时“,拐点”一词常被提起。有人认为“拐点”是报业衰退的开始,有人认为“拐点”是发展重心转变的信号。理解不同,判断不同,不过,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以后,中国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整合期。在某种意义上讲,刚刚过去的2006年将给中国报业史写上浓重的一笔:这一年业界对数字化战略转型、管理体制创新等由期待、呼吁走向实际操作层面。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北京宣言》的诞生和众多媒体在数字报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预示着纸质媒体的数字化浪潮正奔涌而至。回顾2006年,面对新格局,中国报业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展望2007年,肩负新使命,中国传媒业将在探索的路上跋涉前行。转型不是朝夕之功,探索是一次艰苦的征程。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头。  相似文献   

7.
郭全中 《传媒》2010,(6):19-21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处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2041.03亿元,同比增长7.45%,而报纸实现自营广告收入342.67亿元,同比增长8.11%,高于全行业增速0.66个百分点,同比增速提高(08年同比增速为6.36%)1.75个百分点.可以说,2009年的中国报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中国报业进入全面复苏,也有人认为是暂时回光返照.我个人认为应该辩证地来看待中国报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问题,一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报业的发展大趋势来看,报业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夕阳产业,西方发达国家报业的今天必将是中国报业的明天,中国报业早晚也会步入夕阳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传媒业市场尚处于低水平的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报业还会有5-1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  相似文献   

8.
全国百余家主要报社的负责同志,3月26日至28日聚集北京,参加中国报业协会举办的“面向对世纪中国报业经济发展研讨会”。本次会议收到论文近百篇。与会者对21世纪中国报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形成了共识。21世纪中国报业经济将迎来大发展人们对未来报业经济的发展有过种种预测。有人认为,在迅速崛起的电子媒介的冲击F,报业将会变为“夕阳事业”。与会者认为,报业经济受到电子媒介经济的冲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以日本为例,由于电子媒介对广告市场的争夺,目前,报纸占整个广告经营额的比重从80年代的一半以上降到了叙%。但是,一部人类…  相似文献   

9.
2005年以来,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中国报业似乎被一种消极气氛所笼罩。一些报社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广告收入大不如以前,业内人士大喊报业遭遇“寒流”,报业的“冬天”已经到来。更有甚者,有人断言报纸这种媒体形态在几十年后将消亡。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刚刚过去的2005年的中国报业,有人曾用“疲软”和“四面楚歌”来形容。还有的说,中国报业的“严冬”季节已经来临。我想,这有些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报业集团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我国报业集团化趋势杨文增近年来,“报业集团化”的词语在一些新闻业务报刊上频频出现。所谓“报业集团”,过去一般认为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产物,特指私有制社会带有新闻垄断性质的报业联合体而言。然而,处在社会主义的我国,在集15年改革成果的今天,报业...  相似文献   

12.
王荣 《新闻知识》2006,(4):23-25
从“扩版热”到“减版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报业的竞争与发展,“扩版热”一“热”再“热”,报纸的版面存在着一个逐渐增“厚”的趋势。于是,有人断言,中国报业走进了“厚报时代”和“暴利时代”。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报纸在日渐增厚的过程中,2005年初突然遭遇到“减肥”的压力:上半年,全国报业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报业集团去年上半年营业额普遍下跌,广告实际收入普遍下降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平均跌幅超过15%。与此同时,新闻纸一路涨价,印刷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也是逐年递增,这造成了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市报人》2006,(3):59-59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新京报》,被认为是我国首例被依法批准的跨地区办报模式。那么,我国报业管理规范中对“跨地区办报”有何具体规定呢?  相似文献   

14.
有人分析说中国报业正遭遇“拐点”,也有人说中国报业已进入“报业之冬”。总之,报纸这种传统媒体正站在十字路口,跨过去也许会迎来一片新天地,融入新世界;停滞不前,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对于地市报,进军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童杰  章东轶 《传媒》2007,(8):24-26
“多元化”一直是困扰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报业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的争论甚嚣尘上,多元化也成为报业集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支持者认为,单纯以广告为支撑的传统报业经营模式,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受宏观经济发展与政策因素影响深重,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可以分解报业经营风险与压力;反对者则认为,报业多元化经营分散了报业拥有的核心专业资源,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6.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不同的报纸,功能不同,读者定位不同,报纸风格也不相同。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报纸,以推动改革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公众为共同目标,组成蔚为壮观、充满活力的报业大军。所谓“党报边缘化”的观点,可能着眼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中国早期的封建“官报”虽然存在了很长时期.但始终无法与“经济”一词相联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报业市场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我国报业开始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可以说.都市报是报业竞争的直接产物。都市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市场的烙印。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目前是中国报业的“盛世”,有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报业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曾说,报业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有人把中国报业比喻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蛋糕”。这话是可以用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佐证的。近20年来,中国报业都是高歌猛进,一路飘红,报业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与GDP的增长速度相伴而行。不少省级党报、一些有影响的都市报都成为当地的税利大户。报刊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900余种报纸加上9500种期刊,年销售额达300多亿人民币。目前,我国出版日报约1000种,日报占报纸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0%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我国出版的日报数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日报出版量的14.5%,日报出版规模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日报出版大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如何依据我国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正确、科学、现实的报业经济发展之路,以保持报业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坚持“两个不变,三项改革”。 一、坚持“两个不变”,就是坚持党报和党领导下的报纸的性质不变;坚持报社国有资产的属性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