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仁平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在基层搞新闻报道,时常听到不少报道员埋怨:“现在在军报上登一篇稿子真难啊!没有关系你就甭想,即使投的稿件再多也是白搭。”因此,不少报道员对在军报上稿信心不足。军报上稿果真这么难吗?非得有关系才成吗?我的经历对这一问题作了彻底的否定回答。今年“五一”前夕一天,我们部队政治部陈主任不经意地对我说:“小贺,今天报纸上有你一张照片。”于是,像往常一样,我立即找来当天的《人民军队》报,翻了个底朝天,竟看不到半点照片的影子。心想:难道是主任看错了?不会是《解放军报》?我随手打开《解放军报》,二版中间熟悉的训…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3.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4.
想想自己从事新闻报道作的经历,令我难以忘记的事确实很多,然而,最令我难以忘记的是参加军报新闻函授的经历。 一九九一年,我被调入师机关任战士报道员。由于没有老师,我就经常查看各种报纸杂志和资料,不停地写稿,不断地寄稿,可始终是泥牛入海!杳无消息。老科长开导我,搞新闻是要笔耕不辍,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还是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中心吧,就这样,我自费报  相似文献   

5.
时常听到有的基层报道员发出这样的议论:“现在上稿难得很,跟编辑没有特殊关系稿件投了也白投”;有的甚至说:“某某人之所以能够上稿,就是因为跟某某编辑是亲戚”等等。听了这些议论,我真有些为编辑们抱不平,忍不住想议论几句。对上述说法究竟对不对,这里我暂且不说,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用稿情况就知道其真伪。一份报纸每天要用大量的稿子,一年用的稿子不计其数,难道编辑跟每个上稿的作者都有“特殊关系”?即使编辑认识的人再多,也不至于跟所有的都认识吧。那些不认识的,又是怎么上稿的?不用多说,上述说法就站不住脚。有些报道员之所以出现那…  相似文献   

6.
军旅13载,记忆中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不管是作为一名基层部队的报道员,还是一名新闻干事,与解放军报的“姻缘”,恐怕每个人都有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感激。回顾我和军报的关系,也是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军报给了我今天。  相似文献   

7.
维护报纸声誉,报社责任重大。但是,作为给报纸写稿投稿的报道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像我们这样拥有一支庞大报道员队伍的军报,更不能忽视他们在维护报纸声誉中的作用。 维护报纸声誉是报道员起码的职业道德。近年来,受社会上一些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新闻队伍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有偿新闻”和钱稿交易等不正常现象。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军报能坚持自己的办报原则,风气是比较正的,用稿的机制是科学的,稿件质量也是比较高的,编  相似文献   

8.
常常听到一些报道员发牢骚:我们投给编辑部的稿件总是石沉大海;又常常听一些报社编辑发感慨:要在自然来稿中选点好稿真难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道员与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通讯员不了解编辑部需要什么样的“货”,编辑部不知道报道员手中有什么有新闻价值的“货”。因此,我们从本期开始,开设“编辑部信息”专栏,为部队通讯员介绍军报各部门、各专版、各专栏的特色和最新报道计划及其采写要求,努力成为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新闻干事。从入伍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对新闻报道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先从“萝卜条”、“豆腐块”写起,后来到政治处当了报道员,上军校时是学员队报道组组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抽到机关专门从事报道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关心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军报编辑老师的教导下,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被军报选为特约通讯员,深感“特约”二字之重要。一年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通联情况》这一学习阵地,了解了军报宣传动态,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一年来,我在军报上稿8篇,其中反映大连第2…  相似文献   

11.
人生在世 ,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 ,但我在军旅10余个春秋 ,最难忘的却是一份修改稿。特别是在自己军旅生涯即将划句号时 ,那份修改稿 ,以及我领导间的情缘 ,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在我心头挥之不去。说那份修改稿让我终身难忘 ,是因为它不仅让我实现了在《解放军报》刊稿零的突破 ,而且还上了头版头条。在边疆部队当一名报道员 ,突然间在《解放军报》上了一个头版头条 ,人们都说我太幸运。要上军报的头版头条 ,对于一个战士报道员来说比登天还要难。有人说我与报社编辑有说不清的关系 ,其实 ,说实在话 ,那份稿件的背后主要是凝聚着领导们的心血。…  相似文献   

12.
左鹏 《军事记者》2010,(9):68-68
记得自己刚当报道员那会儿.身边战友常在我耳边唠叨:“写稿没有关系,绝对上不了稿!”对此,我都不赞同。这3年来,我一次又一次拿出自己在《解放军报》与《人民武警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向身边战友证明——写稿投稿“没有关系”没关系。只要稿子质量高。人人都可以上稿。  相似文献   

13.
我从1987年五月20日从新兵连直接调入政治处搞新闻已有10个年头了,发表稿件有500余篇。上至《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下至驻地市县报纸电台,都用过我的稿子。唯独《解放军报》──我心中的大报没用过我一个字。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部队报道员,没能在自己每天阅读的报纸上稿,使我遭受了好多尴尬好多难堪。同事问:“小魏,今年在军报上见了几篇文章。”领导说:“凡是在军报上发表稿件的,记王等功一次。”就这样几句话,足以让~个有自尊心的报道员彻夜难眠(这并非为了荣誉。其实,新闻已给我带来了四枚三等功章)。说到写稿,我在中学…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从战士考入军校的学员,上学前对于军报的新闻函授早有耳闻,但是并没有报名参加。当时大队在选报道员,在主抓新闻报道工作的副大队长冯玉平的推荐下,我报名参加了军报的第13期新闻函授,每一次收到《军事记者》和新闻函授资料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写作的技巧有这么多。《军事记者》这本杂志无论是在新闻写作上的研究、或者探索开拓精神,还是有关军事方面的写作理论,都是作为一名报道员所应当了解的。于是,我照着杂志上的要点开始写,通过一年的学习努力,我已经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功地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之路,并先后在中…  相似文献   

15.
我是军报第十四期函授学员。今年初,我像大家一样怀着渴望成才的心情来报新闻函授的;同样是有着与大家一样的收获的欢喜和忧愁;同样是与大家一样经历着失落与奋起。怎么也忘不了在连队当报道员时“惨败”的情景:年初,指导员让我负责连里的报道工作,有着在旅广播站上过几篇小稿的经历,心高气傲的我自以为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后来的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的热情,连投百余篇稿,只字未上,连续三个月颗粒无收。个别战友还会时不时说一句“这么刻苦怎么没有效果呀”。那个时候,连领导也渐渐对我失去了信心。面对这个“败局”,我一时控制不了…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函授学员高强报道:12月中旬,济南军区某团在“新闻报道总结大会”上,给7名战士报道员颁发了“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这7名报道员都是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的第十二届学员。一年来,该团为提高报道员的新闻采写能力,积极鼓励报道员参加解放军报的新闻函授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团里先后有12名报道员参加了函授学习,并且实现了人人见稿的目标。一年来,该团先后有180多篇稿子见报。参加新闻函授,成效显著,团领导要求报道员再接再厉,政治处又做出决定:凡参加2003年第十三届军报函授的报道员,团里为其报销一…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18.
“现在登篇稿子没有关系可真难啊!”很多通讯员发出如此的感叹。然而,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业余报道员只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并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编辑同志是认稿不认人的。我是刚步入报道行列不久的业余报道员,也曾怨过编辑为  相似文献   

19.
多一点激情     
陈杨 《军事记者》2006,(8):70-70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由我们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组织的新闻线索分析会。当时感触最深的,是一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多年的老报道员,在分析我们基层业余报道员汇报的每一条新闻线索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投入和激情。这位老报道员已经服役满三期,曾经先后6次参加军报函授学习,在新闻报道这个岗位上已经连续奋斗了10年,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他虽已年过三十,聪明而“绝顶”,并且已经被确定年底转业,马上就要告别军旅,退出现役,但他丝毫没有“功成身退”的消极想法,跟我们这些爱好新闻写作的新生力量聊起稿件和线索来依然才思敏捷、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20.
周鹏 《军事记者》2011,(6):63-63
4月12日早上,连队通信员刚拿到11日的《解放军报》就兴奋地嚷嚷:"快来看啊,咱连的周鹏在《解放军报》上稿子了!"顿时,许多战友围了过来。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也曾多次向军报投过稿,却一直未能“露脸”。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激动不已。接过报纸一看。一篇标题为《红军乡的红色传说》的稿件,署名为周鹏,和我的名字一字不差。我立即明白,这是遇上同名作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