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2.
业余作者吴爱连的记事短文《骑车撞了“老外”》,在《首钢报》周末副刊“百花”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北京晚报》的“都市生活”专版头条也刊载了此稿。一篇500字的小稿,何以能被两家报纸的专版不约而同地选作头条?我认为此稿有以下特点:一、选材好。记实性的文章就是要求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以小见大,善于选材。《骑车撞了“老外”》的作者把握了这一规律。下班骑车去换煤气,不巧中途与人相撞,实属平常人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者能注意从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镜头,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你看,  相似文献   

3.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待,那么,“稿外功”再硬,也派不上用场了。其实,对生人、熟人,送稿、寄稿一个样的编辑大  相似文献   

4.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5.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6.
《杜绝一稿两投》一文(载《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反对“一稿两投”,我很赞同,但对文章分析的造成“一稿两投”的某些原因,我却不能赞同。其中一条是:“有的报社编辑借故人手少,来稿多,有时有的稿件连看都不看,就被扔在一旁。”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就我和我所接触到的编辑而论,凡是到手的稿件,都是一律要看的。因为编辑的心情,是巴不得从来稿中找  相似文献   

7.
《商山红莲——优秀女共产党员徐升莲的无私奉献》一稿,在《陕西日报》1990年7月14日一版头条发表后,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面谈,言说:“徐升莲的事迹感人”、“通讯写活了”、“主人公立起来了”;一些老同行还说“此稿写法上有突破”。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赞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记者的劳动的尊重和爱护而说的,不能在赞扬声中失去自知之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采写此稿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突出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从电脑军事游戏中摸索训练诀窍》的稿件,受到广泛好评。报社领导两次在业务会上称赞"此稿不错";作者所在部队领导也赞扬稿件问题抓得准、写得实。此稿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回想编辑此稿的过程,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要善于从基层官兵自发来稿中提取新闻,沙里淘金。  相似文献   

9.
《“妙棋”与“高手”——沙隆达公司兼并江陵农药厂引起的思考》,是我们在摘“西瓜”时留心逮到的一只“刺猬”.回顾采写这篇通讯及此稿见报后的反应,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0.
1991年3月11日,《常州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同天刊登了我和朱曙光同志合作采写的《枪战,即将发生》一文,此稿获得了新华日报当年首次举办的“洪泽湖杯现场新闻大赛”二等奖,同年还获得《人民警察》杂志社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我在现场’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  相似文献   

11.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12.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从李宗吾的《厚黑学》问世以来,特别是前几年又从故纸堆中再次掘印出来以后,各种有关“厚黑”的书层出不穷.诸如《新厚黑学》、《西洋厚黑学》、《东方厚黑学》、《现代厚黑学》、《反厚黑学》等等.此类书,虽然有些于揭露“厚黑”中有授人以“厚黑”之嫌,但其基本立场,却大抵还是对“厚黑”持贬斥态度的.然而最近看到一本由北京某正规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发行的《厚黑智慧大全》,却令人惊愕不已.  相似文献   

13.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14.
周猛 《军事记者》2008,(6):44-45
3月29日,《解放军报》在一版“现场传真”栏目配两幅图片刊发了《南沙迎来首位藏族守礁战士》的消息,编辑在处理这篇反映一名藏族战士从高原到海疆保卫祖国蓝色国土安全的稿件时,通过制作引题,增加现场感,删除具有“添足”之嫌的过多过程的叙述,鲜明,突出的显示出原本不太突出的主题。此稿编辑的“画龙点晴”术,值得我们在编辑稿件时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据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报道,今年第二期《黄河》编辑部决定刊用部队作者彭子强写的《筑向太空的长城——中国“两弹”历程秘闻》一稿时,突然发现《当代》第一期已刊载此稿。由于《黄河》付印在即,该刊编辑部已无法把这篇7万字的作品撤换,只好“一稿两用”。为此《黄河》编辑部“郑重声明”感到“遗憾、羞耻和忿慨”,并决定“扣除其全部应得之  相似文献   

16.
笔者就自己如何寻找言论稿的“由头”,谈点体会。寻找言论由头,大致有三种方法。一是从新闻报道中去寻找。报刊给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看报刊后,我常把自己的感想和启示写成言论。如去年我写的《新闻数字与保密意识》一文,是从一刊物报道新闻泄密中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田三万分家这一事实,王安治首先写出通讯《“田三万”分家记》,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被评为1984年河南好新闻;李守之、吴功勋在此基础上,经过补充采访,写出广播故事《“田三万”分家》,由河南电台播出,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广播节目。现将两稿原文和作者体会同时登出,读者会从比较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8.
张建锋 《青年记者》2020,(11):51-52
2019年8月9日,大众日报二版要闻版刊发了1200字的通讯《“砖瓦之乡”艾草飘香》,这篇稿子只是聚焦一个乡镇,但放在重头栏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回头看’整改在山东”推出,引题还做了“点睛”:“黑烟囱倒下去,青艾草长起来,莒县长岭镇‘腾笼换鸟’引来多个好项目”.关于此稿的创作过程,颇值得思考一下.  相似文献   

19.
打开5月6日南方某有影响的晚报的“娱乐世界”专刊,看后生出这样的感觉:这家晚报文太“软”。 这个版面共有5篇文字稿,其中3篇稿件属于“软”稿,一篇名《胡慧中流产》,一篇日《卡梅隆婚姻之船撞上冰山》,一篇称《韦唯又有喜了》。 我佩服这家晚报的新闻敏感性,密切关注娱乐界的新闻人物。不过,关注这些新闻人物的什么值得商量。依笔者之见,对演艺界的新闻人物,应当报道的是他们的艺术活动、艺术  相似文献   

20.
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4期“新闻语丝”栏目中《大报莫耍小花招》一文,很痛快。一是为作者的仗义直言叫好!二是为贵刊刊发此稿叫好!三是为花招者担忧!民间有句老话:“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该文所指的国家级大报的变相广告一刊出,被很多读者所识破。这种愚弄读者、钻《广告法》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报社和烟厂都不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