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2.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3.
新闻好写,写好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抓活鱼”,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好新闻。笔者将其归结为“五官”采写法。  相似文献   

4.
陈蕾 《新闻战线》2020,(2):31-33
“四力”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课题,只有静下心来,多跑、多看、多想、多练,在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打磨中,才能得以提升。采写好的舆论监督作品,需要深入调查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挖掘最合适的人和故事,并提高融媒体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7.
我原在银行当信贷员,1984年担任副行长后,主抓业务工作,发现在宣传报道方面我行处于薄弱环节,决定下功夫抓一下,自己带头多写多练,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在报刊及电台上发表七、八十篇文章,被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这项工作,只有爱得深,才能干得好。我工作繁忙,还要挤时间写稿,对此很多同志不理解,一些人还“吹冷风”。这些都没动摇我搞通讯报  相似文献   

8.
刘宗银 《军事记者》2002,(9):38-39,42
写稿见报,是每位作者的愿望。然而不少同志,辛辛苦苦写了许多稿件发往报社,结果石沉大海。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稿件没有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一般化”。那么,稿件如何才能突破一般化呢?我联系实际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那天到食堂吃饭,碰到几个新分来的大学生,聊起采访写作,一位小伙子说,詹总,您写了那么多稿子,有些我们上学时就读过。写新闻到底有没有诀窍?如果有的话,您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毫不保留?我说,毫不保留嘛,当然没有问题。可惜写新闻没有诀窍。如果硬要说有,而且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我想了想,道:这句话就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此话怎讲,且容在下慢慢道来。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社会的守望者”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记者,…  相似文献   

10.
我与言论     
我是自1985年底正式步入新闻之路的,特别倾向于新闻言论的写作。两年多来,我坚持做到“练”之以恒、笔耕不辍、投稿不止,总算有所收获。至今已在中央及有关省市的50种报刊电台上发表各类稿件250余篇,其中言论稿件占三分之二。我写言论的体会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个字,即:注重投入、勤写苦改、处处留心。一、注重投入。要想多输出,必须多投入。这十个字几乎成为我写言论的“座右铭”。记得我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
周琳 《军事记者》2006,(10):52-52
如何拍摄出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军事新闻图片来?如何用图片来反映全军广大官兵“想打赢”、“谋打赢”、“练打赢”的大无畏英勇气概来?我认为靠的就是眼力,眼力是捕捉新闻事件决定性瞬间,是军事摄影所必须具备的摄影基本技能。只有具备抓住具有概括力的“决定性瞬间”的眼力,才能拍摄出好的军事图片。我在拍摄《苦练三伏》这张图片时,采用不打招呼,在现场等待拍摄机会的办法,足足有1个小时的时间,目的就是找寻拍摄的最佳时机,就是用眼力观察即将出现的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瞬间。为此,当战士们从水坑中腾空而起的一刹那,我的眼力决定这个…  相似文献   

12.
6月22日,江苏省2002年度报纸优秀作品在南京评选揭晓,我撰写的评论《“人民群众亮红灯的不能过关”》荣获二等奖。至此,我写的评论已连续7年获省报纸优秀作品,其中二等奖4篇。不少同行问我有什么诀窍,我想我无非是比别人多  相似文献   

13.
汪娜  崔晓东 《新闻前哨》2009,(12):67-67
新闻采访只有心人了才能更投入、更深入,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或报道的事件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的结果,也就是由“身入”到“心入”的结果。身入是基础,心入是升华的翅膀,决定着新闻记者能飞多高.能飞多远.  相似文献   

14.
我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多年了。实践经验告诉我,写新闻稿要做到“准、新、快、全、多”。这是我多年来遵循的写稿原则。一是准。就是每篇稿件立意要准。要和党的宣传口径吻合,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报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报道中心,只有把握这个中心,采写的稿子才能切中要点,发稿命中率才会高。二是新。即报道内容要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写出的稿件就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想,别人笔下无的稿件来,才会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个“新”还包含写稿者的超前意识,即两眼紧盯上…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记者说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7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失败的痛楚。7年前的今天,我和一些想写新闻报道、有所作为的官兵一样,为了“报上有名”、有所建树而朝思暮想,结果不得其法。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也使我对写新闻报道有了一些初浅的感受和体会。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正值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的热潮。为了把我团开展集中教育的情况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政治部主任让我以此为主线写一篇新…  相似文献   

16.
栗志涛 《新闻三昧》2000,(11):33-33
报谓“小新闻”就是与全国性的“大新闻”相比发生在某局部范围内的新闻。所谓写大“小新闻”就是提升发生在局部范围内事件的新闻价值,使其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基层通讯员经常接触的就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那么如何才能把我们身边的“小新闻”写大呢?第一要注重研究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局部工作在全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呢?我认为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必须按照新闻的规律办事,进一步拓宽视野,把报道的触角延伸到人们关注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时俱进,掌握方针政策,才能写出新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