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海东方电视台长消息《一次成功的迫降》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笔者认为:这条消息的成功之处有三点:一、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二、画面中出现的许多经典镜头(如飞机迫降时在跑道上擦出的耀眼火光)让人过目不忘;三、现场感强。但细细推敲,这条消息在画面编辑和解说词写作上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看导语:“昨天晚上,因一架麦道——11大型民航客机前起落架发生机械故障,使虹桥机场上空出现了惊险的一幕。由于机组人员沉着应变、地面指挥果断正确,最终使飞机成功迫降在虹桥机场。上海市领导黄菊、徐匡迪、陈良宇、孟建柱等亲临现场,部署指挥了这次成功的迫降。”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1998年第10期上有一篇文章:《消息唱主角,还是新闻唱主角?》作者的结论是报纸是新闻唱主角,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消息唱主角。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众所周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了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以至于新闻图片和新闻...  相似文献   

3.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4.
1986年2月2目,《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了独家新闻《人类征服肝癌的一曲凯歌》。这条消息是报道一位曾患肝癌、动手术后结婚怀孕的妇女小潘产下女婴的事。癌症,特别是肝癌,一向被视为绝症。这位少妇竟然逃脱劫难,育出新的生命;这无疑是人类征服癌症的一大喜讯。许多读者,特别是肝病患者,从中受到鼓舞;新闻界的同行则说,这条消息有说服力、有人情味,把医学成果的报道写成了一条很有可读性的社会新闻。这条新闻获得了1986年上海市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回顾这条700字新闻的采写过程,自然有记者的艰辛与欢乐,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对科技成果的报道如何打动人心的多方面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丁永刚 《新闻知识》2007,(10):91-92
前不久,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报道,结果证实为虚假新闻,这则消息令人震惊,影响极坏,正如中国记协《通报》所言:"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  相似文献   

6.
花晓 《军事记者》2007,(2):28-29
2006年12月20日,《前卫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发了题为《在队练就“金刚钻”回乡不愁“金饭碗”》的消息,介绍了某报废武器弹药销毁站增强老战士回乡创业的信心,使他们退伍后凭过硬素质找到工作的做法。在这则消息刊登后的几天里,有不少部队的领导和官兵给编者打电话或写信,赞扬这则消息时效性、针对性很强,而且说它不仅仅反映了部队所做的工作,还以事实鼓舞了留队官兵立足岗位强素质的决心和信心,稿件与官兵的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贴得很紧。回想编发这则消息的过程,编者最大的体会是:追踪和挖掘新闻事实,是增强新闻时效性、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陈高潮、晏辉报道:7月中旬,济南军区组织全区 18名新闻预提军官到军区新闻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培 训,全面提高新闻预提军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为搞好这次培训,军区先后组织新闻预提军官到军区宣传 部、《前卫报》、《基层建设通讯》等单位见习培训。培训主要采取 个人采写、集中点评、请人讲课、传帮带等办法。济南军区集训新闻预提军官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新闻机构天天都在说,“要把读者视为主人”,“要根据受众的需要办报纸”。尽管如此,主观主义的办报思想却时有发生,把受众抛在了脑后。如对邓若曾辞去国家女排主教练的报道就是一例。邓若曾辞职,张蓉芳接任。对这则全国上下都关心的重要消息,可以说首都几家主要新闻单位都处理得不够好。新华社于六月十一日公布了这条消息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当天作了报道,反  相似文献   

10.
《新闻30分》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4月在原来的《午间新闻》基础上改版推出的一个新的消息类栏目。这个栏目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声誉鹊起,创办当年就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名牌栏目之一。 据中央电视调查咨询中心收视率调查统计,《新闻30分》收视率稳步上升,在南方一些地方,其收视状况超过港台地区电视台节目,成为我国白天最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 《新闻30分》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又一块试验田,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说,中央电视台1993年推出的《东方时空》、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是在电视新闻专题与电视新闻评论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那么,《新闻30分》则是主攻消息,在这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一、抢时效,发挥消息灵活快捷的特性 《新闻30分》实际上是中央台滚动新闻的一次,每天中午12点播出,它的内容是以反映前日午后到今日午前发生的新闻为主。目前我国电视新闻采访队伍在这一时段抢发新闻的意识十分薄弱,尤其,前天夜里发生的消息,常常不能最快地  相似文献   

11.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12.
一些热点问题该不该报道?如何报道?这无疑是新闻采编人员最感头痛的问题。前者涉及到采编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后者则关系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消息《就业竞争激烈择业观念变化武汉市一批大专毕业生自愿当上清洁工》(见1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在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上都不够妥当,笔者读后颇有感慨。这篇消息所述事实无疑是存在的。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花费大量  相似文献   

13.
从一名战士到中校军官.从编外报道员到《人民前线》、《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张军荣可谓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中的佼佼者、成功者。这一切都缘于他对军事新闻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4.
登载于今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上的消息《毕修勺同志逝世》,读罢令人潸然。分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这则新闻的角度选择新颖,它突破陈旧模式的束缚,写出了新意。记者并没有以讣闻的传统写法来处理这则消息,而是从这位已逝翻译家生前的遗憾这一角度切入,从而来反映一个鲜明的主题,折射出了我国出版界存在的问题。消息的导语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大部分地区贫穷,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消息《西北这么穷,为什么还要铺张?》(载《光明日报》1995年7月9日一版)的标题振聋发聩,记者的价值评判和仗义执言借新闻主人公梁从诫之口跃然纸上。应该说,这则消息在立意上已经预示着写作的成功。 消息一开头便突兀地展示了新闻价值,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西北地区那么穷,为什么还要这么铺张?能不能省下搞接待的钱干点正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梁从诫临离开宁夏时的一席话,令举座皆惊,久久思索”。这就是用高值的新闻价值切入开  相似文献   

16.
《廊坊日报》2014年12月29日头版刊发的消息《固安县屈家营古音乐绕梁燕赵盘桓京津》,介绍了固安县屈家营村开发古音乐文化资源,依托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则消息主题重大、立意新颖、构思精巧、语言清丽,是一篇难得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17.
陈航 《新闻实践》2002,(1):45-46
新闻消息的写怍,讲究的是开宗明“意”,简明扼要。因此,消息有所谓导语、引导、启发读者阅读。也因此,在“金字塔”、“倒金字塔”等三种结构中。按事实的重要性倒着叙述的“倒金字塔”结构最受推崇;“金字塔”结构虽然在新闻写作中也有用武之地,但常用于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特写中,一般来说与消息无缘。但我相信每一类事物总有极端的例子。《名画中人为何左颊示人?》这则趣味性的消息,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极端,消息中的一个“另类”。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07年的《黔报》,是我省第一张日报。报纸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在本省消息后面,常常加一段记者曰,对这则新闻进行简短的评论,如同现在报上的编者按、编后一样,但它用得频繁,几乎每天报上都有几则。笔者见到的《黔报》中,记者曰登得最多的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3日,报上用了13则记者曰。  相似文献   

1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广东《韶关日报》刊登的《刘治中为国家创汇20万》这条消息之所以受到新华社的“厚爱”,向全国播发,就因为小山有“仙”。消息连标点只有311字,在写作上也没有出奇之处,但内涵丰富、深刻,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它宣扬了农村个体户的先进典型;用事实说明了国家的政策是富民政策;向一些“亏损企业”提出了问题,用个体  相似文献   

20.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