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意境美的ES Say必定兼具含蓄美。寓意于境,境中出意,这当然是一种含蓄。因为意境美的ES Say已作介绍,本篇不再赘述。下面着重介绍另一种含蓄美,即作者把“意”蕴含于事件之中,通过对事件的娓娓叙述,让读者从中领悟隐于事件背后的作者之意。宋人陈骙在《文则》中说:“文之作也,以载事为难;事之载也,以蓄意为工。”作者在写议论文时尤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如同一本流水账,毫无精神活力可言。洋人写ES Say,深谙这一条写作诀窍,不少优秀作品都在叙事时避免参入断语,而把自己的观点寄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让读者去挖掘出内在之  相似文献   

2.
自古文章言辞所忌者“直”而“野”。刘勰说:“智者藏往,神以知来。”(《文心雕龙》)藏,即含蓄。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说得好:“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因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题好一半文”,强调的是标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巧妙地作好标题,使这“一半文“具有特色,更能吸引读者?一、增日含蓄感含蓄能够调动读者的好美心,增强吸引力。当今社会人们阅读层次提高,对新闻标题的美感要求也增高,而含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标题《毛主席含笑乘“东风”》。毛主席乘的“东风”到底是什么?字面上看不出,这就给人一种含蓄感,读者只有往下看。看过才知道,原来是毛主席坐上了我国自己制造的“东风”牌小轿车。我曾制作过一条标题叫《有“泉”能使苍蝇乖》。泉,是泉眼、泉水之意,哪里的泉能让苍蝇乖呢…  相似文献   

4.
制作出一条好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有许多方面的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包涵着一定的美学意蕴。本文就自己写作新闻评论的实践,对新闻评论标题的美学蕴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讲究含蓄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标题《听说吃饭也得奖》、《悄然发生的变化》,就具有含蓄美。前者从某饭店为了鼓励公款吃喝,竟然公开宣布在他们那里一次消费500元以上者可以得到一块瑞士手表的奖励说起,严厉抨击了这种不正之风;后者从对剧变和渐变的分析入手,讲述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告诫人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住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这  相似文献   

5.
张晰 《浙江档案》2012,(1):50-51
清初袁子才(枚)在《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中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更有人说,如果把西湖比作一幅山水长卷,岳庙则是其中的压轴之作和点睛之笔。的确,岳庙因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使西湖有了一丝悲壮的美,这美与西湖山水的秀美婉约交相辉映,当之无愧地凸显出其在西湖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左传》为考察对象,分析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之一),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山水田园诗派的学术著作。它的问世,是对于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深化和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书清晰地勾勒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总体面貌,深入论证了这一诗派作为历史存在的依据。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  相似文献   

8.
《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共三册)吴企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花鸟卷》25.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人物卷》23.00元《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山水卷》24.00元该丛书按画科分“山水”“、人物”、“花鸟”三卷。每卷先作综合论述,介绍相关画  相似文献   

9.
处于“山水甲天下”之地的漓江出版社,早在1986年11月份就与日本国赞交社签订了《名家画桂林》、《花山岩画》两本大型画册的出版合同。这两本书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他们又在1988年与朝日新闻社、赞交社举办了“中国名家画桂林原作展”。 几年来,漓江出版社已和瑞典、澳大利亚、德国、以  相似文献   

10.
隐秀     
《隐秀》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篇。隐就是含蓄,有余味,耐咀嚼,秀就是突出,像鹤立鸡群,是一篇中的警句。作品的意义很含蓄。又有警句。那确实是好作品。本篇对“隐秀”进行闡发,是重要的文論之一。可惜这篇的原稿残缺不全,据黄侃考証,它在南宋时还是完整的,因为南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話》里引了这篇中的話:“情在詞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相似文献   

11.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2.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2):13-14
从审美的角度看,东方人对于含蓄有更多的偏好。新闻并不排斥含蓄,相反含蓄可能使新闻更具魅力。“准确、鲜明、生动”是新闻的特点。但是,一切特点都不是死套子,相反,运用特点必须“反常合道”,方可使特点表现得更易为人所接受。“准确、鲜明、生动”与“含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含蓄之中可以准确地表达观点,含蓄之中能够鲜明地显示态度,含蓄之中得以生动地传递爱憎。解放战争中王匡写的《西瓜兄弟》,没有正面说我军如何强大,仅末尾一句:“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就既含蓄,又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特写这一体裁,在全国很多报纸中时常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越写越好。这种体裁以典型的画面、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描绘,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已受到新闻界的重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新闻写作新探》称特写“是新闻家族中的精品,是美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系邱沛篁教授编撰的《实用新闻基础》中说:“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在版面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界有的老前辈也把新闻特写称为“美新闻”。何为“美新闻”?它美在哪里?笔者根据审美原理和新闻特写自身的特点,认为它在于:素朴美、洗炼美、形象美、真实美。  相似文献   

14.
辛秦 《新闻三昧》2006,(3):15-15
目前,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媒体流行着“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的说法。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少标题也出现差错,这都是由于编辑粗糙,校对不严谨、不核查造成的。举一些例子:错误的标题举例:1、杨利伟飞上太空,某报一条消息的标题是《飞天不在是梦想》(把“再”错成“在”,意思满拧);2、《“少儿频道”让观众拍手称快》(拍手称快不能乱作褒义);3《、哥伦比亚联手华谊有望成立新公司(》哥伦比亚是个国家);5《、美两处森林大火有望“会师”(》有幸灾乐祸之嫌);5《、七龄童走路被撞死一法院判决“白撞”》(缺少人情味…  相似文献   

15.
本书系蒋勋演讲录的第一辑,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6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藉此和读者沟通:无论是生活美学还是企业的创意美学,都会激发无穷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词为诗之余。若诗词通论,那么,山水花鸟词当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开卷之作《关睢》。可见我国的山水花鸟诗词源远流长,其数量之浩瀚不言而喻。这对于一部收词不到百首的《山水花鸟词译解》(陕西人民版)而言,甄选之难,恐怕不亚于沙中淘金吧。但曾著过《宋词三百首今译》和《清词三百首今译》的弓保安深知:《宋词和清词是中国词史上并峙的两座高峰,尤其是宋词中群星灿烂,名家辈出。故在《译解》中,他反复比较,精心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全集》1982年版,卷9,344页)看了多年电视,做了多年媒体,又教了多年新闻之后,就语言而言,笔者比较欣赏的电视栏目终究还是NBA的“五佳球”和《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3)
报面“眉目”纸上“山水”——报纸标题艺术之我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是宋人王观一首《卜算子》中的首句。我常常疑惑,它是在写山水呢,还是绘眉目。山水和眉目如此“神似”!平旷的土地上,只要偶然显露一处好山水,所有的单调...  相似文献   

19.
《“朱”“墨”之间》的“快语”,刊于1990年7月20日,见报不久,四川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报》摘登在一版报眼。作者王德勋(淮安师范学校教师)在兴奋之余,寄给编者的一封信中说:“叹服您的眼力和手笔……现寄上《文摘周报》一张,让您同我一道分享欢乐!”这些言词,倒使编者不安起来,重新把原稿翻了出来,从题目到结句,仔细比较,寻找长短,以求一得。一是题目。原题是《“朱者”应乐于近“墨”》,改题为《“朱”“墨”之间》。编者改时出于这样的考虑:题目要能表达文章主旨。“快语”的题目,要求“短小、新颖、形象、含蓄”。这篇文章所说的“朱”  相似文献   

20.
曲径,指弯曲的小路;通幽,指通向幽静深邃的去处。古代学者对“曲径通幽”的妙处颇有见地。如唐代学者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代学者俞樾,也曾在《曲园楹联》中抒发感慨:“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可见,这“花木深”、“无俗情”的奇景,只有不畏“曲径”跋涉,矢志“通幽”的人,才可能观赏得到,领略得到。艺术创作强调的含蓄表现手法,如果形象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