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周礼作为维护周王朝有序运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理想的知识分子,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主张,提倡恢复用以维持世道人心的周礼。孔子将“仁”“让”等思想用来充实和改造“礼”,赋予“礼”以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仁、礼、中庸等道德规范,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礼和仁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核心及本质,礼是以仁为条件的,礼是受仁制约的,没有仁的真情实感,礼便失去意义。孔子并没有主张无条件地恢复周礼,而是以仁来充实周礼,在政治意义上是改良主义的,不是革命的。孔子的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仁和礼。孔子的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三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君臣、父子、夫妻这几种人伦关系,依孔子的原意,都是相对的,没有片面和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孔子礼治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针对当时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管理秩序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状况,提出了一种人伦观与管理观有机结合的管理理念,这就是他所宣扬的“礼”。孔子的“礼”虽有周礼的形式,但已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他从伦理德道层面阐释了自己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看法,把建立起秩序井然、关系和谐的社会作为关注的对象,将“仁”、“和”与“礼”相互贯通,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礼治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孔子继承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发展了“仁”的学说,提出了“中庸”的理论,为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不过无论是礼、仁,还是中庸都体现着和,并以和为目标,因此其思想核心应为“和”。在当今社会,重提这一思想,对实现个人、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整个封建社会是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社会。所以儒家一直也将中国艺术道德化和政治化,因为当时的大儒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作为教化工具,以便有政治上的功用。本文对周代出现的礼乐舞蹈中的儒学精神进行探讨:首先,就孔子"乐与政通,文以载道"的乐舞思想进行分析。其二,周礼恰好与孔子的乐舞思想相通。礼乐是对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也是为王权服务的政治手段。最后,从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对礼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8.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出土文献的开掘,人们发现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9.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0.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用改良变法的形式曰益全面开展。波澜壮阔的现实政治生活,必然要在孔于思想中反映出来。孔子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流,提出和宣传一整套封建社会理想的政治观点,对于完善封建制度,对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孔于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内核”,是我们伟大祖国一份“珍贵的遗产”。先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谈起。据统计,《论语》里面有五十八章讲到“仁”,“仁”字凡一百零五见;有四十三章讲到“礼”,“礼”字凡九十五见。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仁、礼占了不同寻常的地位。要确切的给仁、礼作出解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往往因时因地的不同,提出对仁、礼的要求,从道德规范、自我修养直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准  相似文献   

11.
礼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后经周公等人改造而形成周礼。周礼含有对亲情的容许和肯定,这就是仁的精神的最初形式。孔子改造周礼,丰富强化了“仁”的内容,在仁和礼的关系上认为仁不能脱离礼,仁是礼的固有品质,礼是衡量评价仁的标准,仁学精神是“礼”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13.
赵凯宁 《福建教育》2023,(26):61-63
<正>在人类文明的肇始阶段,先哲就已注意到情感因素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甚巨。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制礼”是设计一套社会性的规章制度,而“作乐”是基于礼的规范,运用音乐等艺术化手段教化民众。可以说,“作乐”就是一种早期社会化的情感教育。一生推崇“周礼”的孔子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对学习者的内驱作用,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朱小蔓教授指出,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  相似文献   

14.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服饰美学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他有一套完整严格的服饰礼仪规范.其基本准则是以“礼“来规范不同层面上人们的服饰着装。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孔子的服饰美学意蕴,即:“美善礼”的统一,符合“仁”、满足“真”,“文质彬彬”。通过对孔子服饰美学意蕴的探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重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为了恢复周礼为目的的拯救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为政以德,礼刑并用、宽猛相济等政治法津主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君亲无将,将而诛焉”、“亲亲得相首匿”、“罪止其身”、“以功覆过”、“原心定罪”等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当时处在统治阶段最低层-士阶层的孔子,为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命运,缓和阶级矛盾,主张对周礼稍作“损益”,提出了仁学思想,用人们容易接受的伦理道德标准去改革周礼。之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仁学思想便一直处于独尊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到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时代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侍奉的对象即鬼神,所以孔子不能明言否定鬼神,其无神论观念在礼学中处于两难境遇。但处于两难之中的孔子,其思想体系已归属于无神论。  相似文献   

19.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他目睹旧贵族在政治动荡中的沉浮,如晋国当过权的贵族栾、邰、胥、原、狐、续、庆、伯等八氏,都沦落为奴隶;反之,如齐国的鲍子文、鲁国的婴齐、晋国的州绰和竖头须等,原来都是奴隶身份,却当了“常隶”“守藏”等职。周礼在当时已经失去了规范社会的作用,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这一范畴为中心的实践理性学说,作为传播思想“礼”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启开国到春秋终结,历史车轮辗过了1500多年的路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征途上,“礼”从滥觞到发展,始终与奴隶制的兴衰紧密相联,两千多年前,儒家的鼻祖孔子曾哀叹“三代之礼”的衰微。在那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的“礼”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然后,“礼”并没有就此而消失,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它开始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