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一组关于国际新闻采访与编写的专题文章,本刊自本期起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2.
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随赵紫阳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前往非洲十一国访问。我们约请他为本刊撰写专稿《非洲十一国随访记》。王纬同志为本刊撰写的“国际新闻”专栏载稿《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的第七章,本期暂停,下期继续刊登。  相似文献   

3.
在前五章里,主要谈了采访国际新闻的记者的工作。这五章的叙述,远没有包括一个驻外记者的全面工作,作者着重从记者的素养、活动和工作方法上作了些探讨,贯穿着一些个人的体会和别人的经验。从第六章起,开始讨论国际新闻的编写。国际新闻的编写也是一个广泛的题目。这一章先谈谈国际新闻报道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第六章开始了本文的第二部分,即国际新闻的编写。这一章里论述了国际新闻的基本原则:真实和客观。作者结合十年动乱期间,这个基本原则如何遭到破坏,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出现假、大、空的恶劣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直到“四人帮”垮台以后,才逐渐恢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这一章里也谈到了西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见,揭示了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5.
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非洲记者十数年。其中有五年多担任日内瓦分社首席记者。我们特约他为本刊撰写本文。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主任编辑刘刚所著《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七章,分别论述了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新闻价值的发现、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表现。作者在“后记”中说,“新闻采访是门实践艺术,要想当一名记者就不能不思考‘新闻价值’概念在实践当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写‘社会需要的新闻’,成为记者思考新闻价值这一永恒命题的先决条件”。此书是“新闻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薛远  相似文献   

7.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王木林 《新闻界》2000,(6):64-64
凝聚了蓝鸿文教授心血的《新闻采访学》修订版作为“ 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一本最近终于出版了,拜读之后,我感到获益匪浅。   修订后的《新闻采访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闻采访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的意识与原理、采访方式与方法、采访重点与环节、采访种类与资料积累以及记者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许多地方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如该书第七章“采访意识”,作者列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五个意识: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在别的新闻采访学著…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1999 年第五期《新闻与写作》“在硝烟中采访的中国记者”栏目中,发表了光明日报许杏虎、人民日报吕岩松、中央电视台顾玉龙、新华社义高潮的文章,介绍了北约轰炸南撇时中国记者冒着生械险,在硝烟中采访的情 “9·11”事件后、阿富汗的战火、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中国记者也赶赴第一线采访。他们在艰险的条件下是怎样工作的呢?希望贵刊能够介绍一下。编者按 应读者陈雷的要求,我们请新华社派往阿富汗采访的记者组组长陈俊锋在百忙中写下了这篇在战乱地区采访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本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介绍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综合性文集,共收入40篇文章。其中4篇是新华社领导同志论述国际新闻的指导方针和国际新闻改革问题的文稿。36篇由在国外工作数年乃至二三十年的经验丰富的新华社记者,就各自在国际新闻报道工作中感受最深的问题和经验写出的各有特色的文章,介绍了他们对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及五大洲许多国家的报道的成功经验,介绍了驻外记者须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杂志第四期发表庹震写的《“鼻子”和“绳子”——浅议“三包采访”》,我看了很有同感,值得开展一次讨论。“三包采访”、“组团采访”,依我看,只要倡导者出以公心,管理者有章有法,执行者品德良好,一般说总是利大于弊的。倡导者和新闻单位都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无形中也会在参加活动的新闻从业人员中间引起一番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检  相似文献   

14.
刘洪潮教授是国际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他在1999年被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为博士生导师之前,先后任新华社驻德国记者、新华社国际内参主编、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学教授等职。他常应报章之约写些国际人物稿。其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解放军报》时事版采写的一些国际新闻人物,特别是连载的《锲而不舍的金大中》、《非洲贤人尼雷尔》、《女星璀璨耀政坛》以及一组国际冲突调解人等报道,反响较大。近年来,刘教授把大量心血倾注到教学工作中,悉心指导学生从事国际新闻的采写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16.
刘洪潮教授是国际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他在1999年被中国传媒大学特聘为博士生导师之前,先后任新华社驻德国记者、新华社国际内参主编、中国新闻学院国际新闻学教授等职。他常应报章之约写些国际人物稿。其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解放军报》时事版采写的一些国际新闻人物,特别是连载的《锲而不舍的金大中》、《非洲贤人尼雷尔》、《女星璀璨耀政坛》以及一组国际冲突调解人等报道,反响较大。近年来,刘教授把大量心血倾注到教学工作中,悉心指导学生从事国际新闻的采写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新闻类报纸离不开国际新闻。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对地方党报的国际时事版,本人却极少翻阅。个中原因,是脑子中总有个“档次框框”。认为中央级媒体报道国际新闻权威、快捷,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不外是新华社的“通稿照登”。但去年夏秋,翻阅《南方日报》的国际新闻版,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发现地方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也可以别有洞天,原来的老观念也应更新了。时下,《南方日报》国际版成了本人每天必读之版。  相似文献   

18.
本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为本书撰稿,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1979年吕月3日《新华社新闻稿》第3473期、第3474期新华社加编者按刊发了湖北省巴东县税家公社杨家坪大队谭实华给新闻单位的来信,以及新华社记者杨正文、田庄对来信的调查附记。题为《不能把落实政策的好事当“资本主义”来批》。 新华社通稿发出以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报》随即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全文,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月。《湖北日报》从8月8日至9月14日在一版发文《肃清极左流毒,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媒体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潮流的要求,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参与国际新闻报道,但相关实践经验欠缺,人才知识准备不足。马胜荣、薛群合著的《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独到的心得体会、最新的经典案例剖析,融亲历感悟、学术思考于一炉,成为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独具特色的实用操作典籍,堪称国际新闻采写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深度感悟与学术思维的升华结晶许多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报道一直是国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很多中国人是通过新华社记者的笔来洞悉世界舞台的精彩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