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2.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明代凤阳府和徽州府书院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明代的安徽,人们自然会想到当时以至后来在全国闻名遐尔的两大地域人群:凤阳乞丐和徽州朝奉。明代的凤阳府和徽州府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凤阳府是“龙兴之地”、“帝王之乡”,而徽州府则是“商贾之乡”、“文献之国”;前者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而后者在经济和文化上则占有绝对优势。明代这两个府的教育各具特色.尤其是书院教育更是出现各异的发展。对两府的书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认识书院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是奉新特种绿色果品资源,该真现有“果鲜”,“魁蜜”、“金丰”三个猕猴桃主要品种,魁蜜猕猴桃货架期长,被誉为猕猴桃中的“红富士”,是中国猕猴桃更新换代的首选良种。魁蜜猕猴桃的种植技术与产量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地部》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牛蹄”不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改革助学金及学生贷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管理及经费投入完全由各省政府负责。魁北克省(以下简称“魁省”)是加拿大教育发达大省,魁省政府在2005年的财政预算案中计划削减1.03亿加元助学金,同时增加学生贷款,此政策一出台,即在该省掀起波澜。2005年2月中旬、魁省学生联盟在各地发起抗议活动,要求恢复以前的贷款与助学金制度。本文将对魁省学生贷款及助学金计划作一介绍并加以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夺魁原指“首领”和“北斗第一颗星”。古代科举制度,以《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五经取考生,每经之首为魁。获得第一名的就叫经魁、魁首,亦有称为“魁选”的。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11,(15):F0004-F0004
山东省荣成市府新小学始建于1994年,位于市政府北部,占地近48.98亩,总建筑面积5870平方米,拥有18个教学班。学校以“培养有中国情怀和现代素养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传统文化植养人文气韵、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核心即“植根”,蕴含着府新小学教育注重“树根立魂”,  相似文献   

10.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范大学在总结以往“校-府”合作经验基础上,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校-府-校”合作(即“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难题,为我国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1.
“稚魁!雅魁!”我边喊边跑向我的树。顾雅魁是我春天选定的一棵树,它将伴着我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  相似文献   

13.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培养方面肩负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东北师范大学在总结以往“校-府”合作经验基础上,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提出并实施了“校—府—校”合作(“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三方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的原则,在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发展合作共同体,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难题,为我国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三公制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三府”的首脑为宰相。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师学生的教师素质简论──兼谈高师改革的几个问题李树魁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世界范围内由片面的升学教育和单纯的文化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文化知识加应用技能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地方高等师范教育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地方高师学生的教...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三公制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三府”的首脑为宰相。  相似文献   

18.
《童区寄传》中有句:“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对其中“大府”的指称,课本注为:“指州的上级官府”,而统编教参译文中则作“府官”.一指“官府”,一指“官员”,孰是孰非?参考《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则释曰“管辖几个州的官府叫大府”,而在译文中则原文保留“大府”.如此看来,“大府”也就是指地方行政区划“府”的官署名,与课本注释稍近.笔  相似文献   

19.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20.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由于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受“府试教育”的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