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祭桥节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的苗族传统祭礼节日之一,节日的举行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神(鬼)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起着维系族群团结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新的历史语境下,反排村苗族祭桥节的社会功能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本文笔者将着重从台江县反排村的苗族祭桥节认知功能、维系功能、娱乐功能及文化传承功能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来探究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田野考察法,对台江县两个乡镇的中小学校传承苗族服饰文化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指出台江县学校教育在传承苗族服饰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对策分析,旨在为当前民族中小学教育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鄂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与主流文化习惯不断地发生交流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均获得了促进自身发展的养料。为了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笔者对鄂西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主流文化与土家文化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多元化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一、鄂西本土民族文化的特点鄂西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民族文化虽说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现状为研究背景,采用田野调查、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角度对贵州苗族地区学校引入苗族芦笙乐舞课程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思考,目的是为贵州苗族芦笙乐舞传承和贵州苗族地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在贵州苗区校园中,芦笙乐舞文化具有文化传承、健身、娱乐、促进本民族凝聚力和各支系团结等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贵州黔东南州6所中小学问卷调查的数据,描述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与心理问题,道德水平下降,人生理想不明确,民族狭隘主义是其德育问题的表现。结论是加强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走家庭、学校、社会、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必行之举。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生存方式的变化使不少家庭陷入困境,随之出现了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问题.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素质、积极传承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地区家校合作,减轻“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影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自觉、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落实、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队伍、民族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不足,应采取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定位,创新民族教育制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综合利用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坚持民族语言教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对策以促进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和“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可通过开展双语教育、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依托学校建立社区学习中心等三个途径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游方”是清水江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之一,台江县南宫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文章以南宫乡苗族“游方”习俗为例,认为苗族“游方”文化习俗的传承环境、表现形式与经济生活变化,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聚居度较高的五个县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比例非常高,留守儿童比率呈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的性别比男性偏高;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较多,外出务工地点大多选择沿海地区或本县,务工家长返乡探望孩子的时间间隔较长;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现象普遍,上学路程越来越远,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单调,留守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严重低于青少年身高、体重检测对照袁上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民族学生群体、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级人才三大优势,可通过参与普查提供线索和论证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活动、"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成了和睦、和谐、和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也成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以"和"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和"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很好的民族文化育人之路。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内地新疆班目前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充分利用图书的民族文化传承职能和作用,以及加强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作用等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重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等,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认同民族文化,继承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种类,开展形式与时机,以及主要的参与人群,分析了在“留守族”社会背景下,湘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湘西苗族农村妇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力图在提升湘西苗族农村妇女地位的同时,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节日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组通过一手资料调查,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并不乐观。针对大学生开展一定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既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又能相应地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中华民族文化却时时 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传承民族文化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应有之责,这不仅因为民族文化需要传承且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也和中华民族文化面临重重危机的严峻现状息息相关.通过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加强课程文化的整合、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以及促进课外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途径,可高效、深入地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在语文教育领域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渗透到语文学科实际教学中,实现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新课改要求,则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所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视角,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及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对其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以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发展上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社会文化、年级、学校与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关系密切;民族杂居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仍有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