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异质性糅合使波德莱尔《恶之花》组诗在叙事建构上形成异质性。《恶之花》的异质性糅合主要表现在称谓、用典、意象三方面。异质性糅合构成了诗歌元素在内容与结构层面上的关联,加强了意象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新时代的先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就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生平创作及《恶之花》作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发生、发展、更新以及波德莱尔诗歌对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也有取涉略。  相似文献   

3.
《恶之花》出版之初,遭到了评论界普遍的猛烈抨击,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好奇。多少年以来,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代表作《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本文旨在分析波德莱尔其人及其代表作《恶之花》,透过诗人看似邪恶的诗歌触摸到一种名叫责任和道德的特别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4.
《恶之花》中的水主题和水意象丰富而且别开生面,水的主题在《恶之花》中可分为被征服的水和未被征服的水,波德莱尔用回忆之水浇灌了《恶之花》,通过水的意象和水功能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抑郁与忧愁的心境,管窥恋母情结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对水的迷恋不仅是作者的生命体验,而且是一种诗歌创作的使然,是作者的美学追求和生命的慰藉。  相似文献   

5.
读波德莱尔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波德莱尔于19世纪40年代初步入文坛,他承前启后,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举起诗美大旗,开辟"恶之花"园手,育了一朵朵生于地狱而开于天堂的"恶之花",给处于沉寂的法国诗坛带来了一股奇异的花香。以诗集《恶之花》留名后世。此外还有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人为的天堂》及许多评论性的文字,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构筑了他那美轮美奂的诗美殿堂。西方许多著名诗人都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美国女诗人的艾米莉·迪金森的《但愿我是,你的夏季》进行文本细读,揭示这首诗歌体现的爱情观,内容与形式的良好结合,带给读者"从匮乏中生出丰裕"的体验,以及领略到的迪金森简单生活孕育出的瑰丽的诗歌想象。  相似文献   

7.
在海子《给母亲(组诗)》中,"母亲"这一主题立足于传统的母亲意象建构,同时更多地具有文明意义上的现代指向性。而"母亲"主题呈现在文本中,具体因循自然、人类、文明三个向度而展开。文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文学史实,对"母亲"主题的开掘作出深入的探究与解释,同时对新时期诗歌创作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王飞跃的《国粹精点》是2006年底出现在当代诗坛的一种新诗文本,它与古诗原典形成互文写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互文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古诗原典与新文本的文体建构关系,剖析二者间的五种组成形式及古诗原典的功能作用,有助于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思考当代诗歌创作者如何利用古代诗歌话语资源,保持个性化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正孙玉石在《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把李金发的诗歌分为四个方面:他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哀,他歌唱死亡和梦幻的境界,他歌唱爱情的欢乐和失恋的痛苦,他歌唱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其中对死亡和梦幻境界的歌唱应该说源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一组与死亡有关的意象不论是中国传统诗歌,还是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正面的、美的、能引起人们愉快感受的事物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情感中占优越地位。但到了波德莱尔那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0.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1.
波德莱尔不仅把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到绘画评论中,更把色彩意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恶之花》中的色彩之美以及个人化的色彩体验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激发了读者潜意识中的共鸣。《恶之花》中六部分内容配以六种浓淡各异的颜色,意蕴丰富。波德莱尔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时而和谐,时而失调,时而美,时而丑,以此表现现实世界之丑与诗人的理想世界之美的冲突,象征魔鬼的地狱和上帝的天堂之间的对立,反映诗人对光明、美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柏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人中受波德莱尔影响最大的接受者。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他深刻领悟到波氏独特的现代性诗学观念,并结合中国诗歌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审美倾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形式及诗歌语言上看,柏桦与波德莱尔相去甚远,但这位西方伟大诗人仍然在柏桦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烙印。本文通过柏桦的个案研究,考察波德莱尔诗学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印迹与留痕。  相似文献   

13.
“发掘恶中之美”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的艺术追求。《恶之花》描写范围宽泛,由社会之恶、自然之恶、人性之恶和精神之恶的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系。他认为,诗表现的应是更为真实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于本体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诗人的职责就是要努力透过现象世界发掘本体世界的美,而要发掘美就离不开丑恶的现实世界,离不开对恶的分析解剖。基于这种“发掘恶中之美”的追求,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成功地实现了由“恶”向“美”的转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独特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征,解析诗歌。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解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比较法的应用,会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比较的方面(一)标题比较细读标题是整首诗歌的概括,并且细读不是简单  相似文献   

15.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人物,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想、解构崇高、强调个体生命形式和日常生活、重视口语化语言等特征。《记忆》这首诗记叙了一件恋爱往事,篇幅短小,语言口语化,细读之就能通过诗句关系分析出诗人关于逝去爱情的态度。本文将在诗歌语境中分析文本,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情感意蕴三个方面来逐层解读诗歌。  相似文献   

16.
余秀华诗歌中最核心的三个意象是"白""秋"与"爱"。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三个核心意象的分析,让读者走进余秀华的诗歌世界,发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高考古诗阅读题中,为何学生会"读不懂"与"误读"呢?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其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其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的情感内涵解读.并从名家的案例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相似文献   

18.
高考古诗阅读题中,为何学生会"读不懂"与"误读"呢?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重答案讲解,轻学生的原生解读。其二,重诗歌类型的共性分类,轻诗歌文本具体的个性解读。其三,重显性的意象与炼字,轻隐性复杂的情感内涵解读。并从名家的案例中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读透诗思,打通意脉。  相似文献   

19.
徐幹在《诗品》中被钟嵘列为下品。《诗品》将徐幹与曹彪并列,说徐幹与刘桢相比如"以莛叩钟"。将徐幹诗歌分别与曹彪、刘桢诗歌进行对比,让徐幹诗歌文本再次置入钟嵘的评价体系,重新解读分析,认为钟嵘将徐幹诗歌列入下品,既顺应了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方向,又符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十九世纪以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流的法国文学园林中,波德莱尔的带着灰暗色调的诗歌,如同一朵奇葩,以他特有的风格异军突起,开始了法国现代主义的文化浪潮。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尽管内容上是以社会中的丑行和畸形作为表现对象,然而形式上却能开掘出新颖的表现手法,由此他的诗歌至今仍有着欣赏价值,也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