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林译小说《伊索寓言》为基础,研究林纾在小说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活动。林纾从小说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方面比较中西文学作品,寻找、比较中西文学中一些相似的题材典故,并且以中国古代史实阐释伊索寓言,显示了初步的中西文学比较意识,对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纾评传》是我校中文系教师张俊才长期研究林纾的重要成果。全书10章,20余万言,既较翔实地再现了林纾由寒门子弟成长为维新派、最后又演变为复古分子的生命过程,又对其思想特征及其必然结局、文学活动及其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原则,既勇于重新评价林纾,又力戒偏激情绪,并注  相似文献   

3.
五、作家研究(下)林纾(1852—1942)《林纾研究六十年掠影》张俊才《文学研究动态》1984.8周作人 (1885—1967)《近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文学研究动态》1984,6/《荣辱毁誉之间:全国解放前周作人研究述评》赵京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新时期周作人研究述评》黄开发  相似文献   

4.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译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翻译大家,林纾不懂外文,增加一个合作者口述的环节,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进步,它使得自身固有的道德文章与文学修养毫无障碍地进入到西方小说.于是,林纾不断看到中西文学在价值蕴涵和技巧方面的诸多相似性,使得翻译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的事务.在语言建构方面,"林译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对古文的弹性空间做出了探索,并于整体上呈现出相当的文字水平.  相似文献   

6.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2,(5):9-10,19
本文对林纾的译著《黑奴吁天录》从文言的使用、文化的碰撞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林纾的翻译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同时林纾的翻译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角度反思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处发挥的独特的跨文化选择作用。这首先表征为林纾以小说文类为参照的英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契合;其次是跨文化选择过程中围绕林纾而形成的跨文化知识提供群体对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知识的意图性选择;第三是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标示了一种独特的与"五四"模式背离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设计——以中国文化中大众期待的文学类型为参照,以现代大学为体制性依托,建构中西语言文化系统之间创造性转化的跨文化选择机制,促成中国古典语言文化系统的重生。  相似文献   

10.
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思想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1.
<正>一、阅读林译本总体感受初次接触林纾的翻译,还是要从他翻译的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谈起。本书是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欧文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以随笔和散文见长。这篇《见闻札记》文笔清新,优雅别致。也许正是这种恣肆于字类行间的文风和才华才使得这部作品被中国读者喜爱。而林纾也机缘巧合地将其译成中文。林纾的翻译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深厚古文功底使得他的译本癫狂之极。很多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还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描写其他题材的小说,关键在于确定哪一回为全书的总纲。读《红楼梦》究竟应以哪一回为纲,一直是《红楼梦》评价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上半叶,每一个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林纾,因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领到了中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大规模介绍酉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林纤之真正认识西方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林好从19(')到19M年间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gi)、《冰雪因缘》。②这几部译作大多数被公认为林纤所有翻译作品中译得比较理想的小说。中国读者止是通过他的译品,才最界认识了这位英国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15.
周桂笙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翻译家,声名虽不及严复、林纾等人显赫,也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关注儿童文学翻译,把侦探小说输入中国,最先使用白话进行翻译,还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模式。在介绍翻译家周桂笙的生平和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对其贡献进行归纳,以期对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曹安然 《林区教学》2014,(10):34-35
《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都是描写男女婚恋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由于两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与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了两部同为婚恋题材的小说所表达出的婚恋观有所不同。鉴于此,对两部作品体现出的不同婚恋观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读者深入了解此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18.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如果谈及林纾、王国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们同梁启超是无法相与轩轾的。梁启超作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舆论界之骄”,由于当时他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性,也由于他著作文学的尖锐性、广泛性和富于煽动性,推动了近代启蒙主义与近代小说艺术的结合,成为近代文学最负盛名的弄潮者。而在梁启超的熠熠光辉下,林纾、王国维未免显得黯然,尽管林译小说也曾风靡一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亦获交口称誉。但由于他们的文学实践活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一八五二——一九二四),从四十二岁开始到逝世为止,用文言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阿英《晚清小说史》)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其他许多名作家,早年都有一个耽读“林译小说”的时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熏陶。林纾在翻译上是有贡献的,其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林译小说”序跋,管窥林纾前期的译书思想,作为全面评价其翻译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