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文化内涵丰富、标新立异、顽强不屈、浪漫自由等特性,共同构成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楚辞》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其中的“龙”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高风亮节的君子、忠心耿耿的臣子以及自由浪漫的精神,成为铸就楚文化浪漫诡谲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表现出楚人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诡谲的自由天性和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历来有关楚辞的浪漫主义界说是偏颇和不准确的。楚辞文本虽存在由民俗文化向个体创造性表现跨越的倾向,但仍未超越原始宗教民俗的统驭性界限,其意象符码仅仅是巫风文化的同一性表征和播散,其所体现的中心倾向仍是一种文化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分析《楚辞》中自然与人物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阐述其体现的文化适应倾向。许译《楚辞·离骚》中文化意象的英译策略,体现了文化适应中的同化与整合倾向,二者分别对译文和目的语读者产生了不同影响,给新时代的典籍英译研究带来了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香草"作为屈原作品意象群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不仅与楚地巫风渊源颇深,因缘于巫,且在巫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巫文化视角下对"香草"意象进行审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屈原作品,并走近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剑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用意象,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诗宋词领域,先秦文学的剑意象受到了忽略。先秦文学中,楚辞的剑意象共有七处,比较丰富。从文化角度看,它们有祭祀、送子、武器、配饰四种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楚辞中的剑意象形成了我国侠文化的重要表征,丰富了古代士人的精神内涵,开启了古代文学剑意象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继续关注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是产生于楚地的山地巫文化。它与楚巫文化经典中《楚辞》、《山海经》有着紧密联系。从《楚辞》、《山海经》中可看出梅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阐释"归化"与"异化"的背景与定义入手,指出楚辞中的部分文化意象,并运用两大翻译策略分析了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最后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楚辞中的“香草”之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楚辞中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意象,并且香花美草在楚辞中的运用毕比学量。青草的塑繁运用和其本身所具备的芳香、高洁的特质有关,和当时盛行于楚国的巫风也有很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香草成为一种固定意象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禽鸟意象 ,本文重点分析了楚辞中的乌鸦意象 ,指出楚辞中的乌鸦意象 ,恰好分属于现实、历史、神话三个层次 ,说明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明显受到了《诗经》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着重探讨楚国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本文提出,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也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与《楚辞》中的“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由于诗歌产生的地域、时代、社会风气及创作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作品各自所建立不同的意象群,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通过对《诗经》和《楚辞》中“云”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出它们内在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竹在《楚辞》中或用于占卜及作为占卜的用具,反映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风尚;或作为“比兴”之意象,引类譬喻,为带有自身形象特征的物象,传情达意;或调制成各种演奏乐器娱神乐人,又有制成博戏的器具。竹在《楚辞》中的多重义蕴,反映楚地迷离浪漫,楚物神异繁富,同时透露出《楚辞》独特的艺术特性及浓郁的地域气息。  相似文献   

18.
楚国作为周王朝分封于南土的一个子爵诸侯国,其滥觞时期的音乐文化,源于远古楚部落古老艺术并融合中原音乐文化而形成,其音乐制度既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歌舞之风及楚国乐官对楚地民歌的收集与整理,使得文人有机会注重楚国地方民歌,从而汲取营养,创作出完全不同于《诗经》的诗体;楚地从上至下普遍盛行的巫风,不仅影响着楚辞创作者的心态,同时也影响着楚辞作品的风格;楚国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熏陶楚辞创作者,使他们不仅有着很高的音乐修养,同时也在作品中多层面地反映楚国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楚辞文学,在其载体内外和因缘空间,表现出多样态的文化交流、整合、吸纳、排拒与融合的动态过程。楚辞的文化认同和冲突集中表现为楚辞的文化焦虑、楚辞的宗教文化特性以及楚人精神结构中的故国意识与历史观念,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楚文化的蜕变和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