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荆含光 《考试周刊》2011,(54):50+32-50,32
《再别康桥》兼具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营造优美的意境,巧妙地借助周围景物的帮助将感情倾诉出来。  相似文献   

2.
<正>一、案例背景《再别康桥》仿佛一首优美轻柔的夜曲。诗人徐志摩用其独有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宁静悠远的离别情致。他那清新飘逸的风格和康桥优美静谧的自然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再别康桥》学习的重点是: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对这首诗歌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这首诗歌,通过师生的交流,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2.  相似文献   

3.
诗歌以意象寄托情感,朦胧的意境描绘了诗意的美妙给人以精神上审美享受。中学的诗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当前考试中现代诗歌所占的比例少,诗歌教学"套路化",学生只要熟记各类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就算完成了学习。诗歌真正的魅力和价值都被抹去了,本文通过两次《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于诗歌教学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地采用融情于景和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较含蓄地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地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地表达感情。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一、对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吸收: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一)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相似文献   

6.
潘丽娜  谢灵 《现代语文》2010,(1):100-101
《再别康桥》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创作方法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创造出了柔美淡雅、深富意蕴和迷离闪烁、缥缈不定的意象,为诗歌营造出细腻缠绵的梦幻般意境,给读者一种迷醉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彭艳 《考试周刊》2014,(40):18-18
本文首先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对《再别康桥》中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进行了介绍,其次从情感的角度指出了该诗实际上是一首"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诗人通过意境描述和意象的运用,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巧妙表达了初恋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9.
甘琳 《广西教育》2013,(32):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上册包括诗歌、散文、演讲稿、文言文等单元,在内容方面与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更注重质的提升,学生也明显感觉到课文的难度和长度与初中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诗歌这个单元,除了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应从单一的朗读教学上升为读写结合教学。比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对诗歌的内容可以不做详细的讲解,而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读者钟爱,流播广泛。其深层原因是此诗频繁运用古典意象,这些古典意象恰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吻合,从而激起审美共鸣。该文从分析具体的诗歌意象入手,探讨徐志摩《再别康桥》所具有的古典意韵。  相似文献   

11.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尤其是古诗取得的成绩,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人教版新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3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第三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根据冉己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与意象、意象与意境往往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12.
《再别康桥》的教学往往重视"三美",而忽视意象的分析。分析这首诗融贯中西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意象教学中,传记研究法、母题分析法和接受美学法等文本解读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重要的解读方法,提高鉴赏诗歌和其他文本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由此可见,意境是诗词的根本,进入意境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趣。而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诗歌的意境就是透过这样的意象浸润出来的。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见到这份意象,从而体会到  相似文献   

14.
意境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能不说到意境,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说到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意象和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决不能将  相似文献   

15.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16.
试谈《再别康桥》的朗读 有人称《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格律诗”。 也有人说它是“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微课题目】鲜明的意象,优美的意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思想】《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内容纯净、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歌,这是一首对爱的颂歌,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集中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语言艺术。这节微课,从理解诗歌的典型意象入手,分析意象的特点,感受诗人通过这些鲜明的意象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积雨辋川庄作》和《越中览古》是两首看似很不相关的诗歌,由于备课组课时安排的需要,笔者经过仔细研究,从诗歌绘画美的角度入手,尝试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整合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入手,感悟王维和李白"诗中有画"的绘画美。2.引导学生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和李白诗歌中的情感,掌握通过意象、意境以及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现行高中必修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谈诗歌鉴赏艺术的文章之一,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它侧重于诗歌中意象称谓的求证,也侧重于对诗歌中意象的感悟、体悟,审美性很强,同时特别涉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诗歌理论性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篇教学张力很大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到深入的字底体悟,从孤立而零散的意象理解到诗歌的意境感受,从诗歌内容的认知层面去窥探诗歌鉴赏的审美层面,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20.
诗歌解读,无外乎通过诵读找意象,而后分析意境。学生要弄清楚意象所包含的感情才能读懂诗歌。文章分析了《登高》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