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80-83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催生了慕课,慕课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具有开放性、在线性、零边际成本的特点。通过对慕课教学模式与地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认为慕课时代下地方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慕课建设。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吸收语言和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陈旧,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不高,无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导致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偏低,难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通过运用新兴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慕课教育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慕课教育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慕课教育的思路,以期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发展迅猛,对教师、学生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慕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既有优势也有缺陷.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实现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既是对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辛永涛 《教师》2014,(11):24-27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慕课在线教育的发展情况,慕课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慕课的优势与不足。然后,结合慕课时代对传统高校的挑战,论述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面临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现状,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从三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方面,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提升语言学及写作学的地位;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才选材,将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在教学方法方面,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将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相似文献   

6.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免费的在线课程"。"慕课"以开放的网络化学习教育为基础,课程的范围覆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科技学科。近几年以来,一些操作性与技术性强的课程也被试着挂到慕课上。至今为止",慕课"课程基本上是免费的。作者主要从分析"慕课"教学模式相比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慕课教学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由此引发对于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高科技教学模式也逐渐应用到课堂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比较常见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互联网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慕课"的出现是近几年教育界备受瞩目的事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向教育界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它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传统授课模式、合班授课以及教学内容形式化的影响,在"慕课"的影响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更加丰富,师生之间要增强交流互动,教师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制定新的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慕课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职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学前慕课的切入点,探讨了学前教育慕课的应用策略以及"O2O"慕课教学模式的价值。研究表明,基于慕课的"O2O"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大大促进了传统学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学前专业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状况大大改观,为构建适合中职教育教学新的慕课教学模式及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持续健康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近几年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慕课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次机遇和改革,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教育事业可以更好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在慕课背景下也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教学模式得到很大创新。本文以慕课背景为基点,探讨高职英语教学在慕课背景下的创新,并对创新途径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慕课来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积极探索大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适合大学学校和课程自身发展特色的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成为眼下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出现并存在是有理由的,但这种存在最终只能是依附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的一个补充。冷静地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将"慕课"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文章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与培养目标的不适应性及存在的不足、慕课教学模式优势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改革与发展契机、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等方面论述了将MOOC优势发挥在传统课堂中,促进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路,为实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慕课时代的来临给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以慕课为契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慕课为平台转换自身角色,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步伐。本文从慕课这个视角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慕课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确立慕课教师角色定位以及提出慕课教师角色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吴萱 《英语教师》2023,(7):174-177
在阐述慕课教学特征和优势的基础上,分析慕课对高职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结合高职英语慕课教学过程,提出慕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即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慕课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指出教师要深化慕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在教育公平化、多元化发展中,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慕课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要积极应对慕课热潮,充分利用和保持自身优势,进行教学模式、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新,走出一条特色的应用型"慕课"之路。在对慕课的实质,实施范围、受众群体,与传统教学的差异及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分析—设计—探究—评价"互动融合提升的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封闭、被动、模糊、理论化等问题,本研究建立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在汉语言文学各专业"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新型混合模式,由教师根据专业差异选用不同的慕课资源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基础性与实用性、标准性与差异性相统一;而且构建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通过丰富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重构师生关系为双向共赢的"交互主体",实现了师生同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6.
慕课发展进入3.0时代混合慕课时代,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既可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又强化了面对面课堂互动。混合慕课意在融合传统教学与慕课平台的双方优势,发挥"1+1>2"的功效,开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之路。在专升本学生中开展的一项基于混合慕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市场营销学》双语课程授课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梳理学生们在混合慕课方面的行为与思考,获得在现行条件下开展混合慕课的不足之处,并从沉浸理论视角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课程,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述了在线课程教学在生态学通识课教学上的优势,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点拆分、慕课平台及教学管理几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在线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就如何选择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围绕教育理念转变、学分认证和慕课选修的困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慕课"的快速发展开启了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大学教学改革,通过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冲击着我国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要正确认识"慕课"带来的冲击,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构建合理的混合教学模式,加快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慕课迅速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慕课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优质资源共享等优点,它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以多样化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快速传播,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慕课也存在着知识碎片化、互动性不足等诸多缺陷,因此无法成为未来主流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是一种辩证性的关系,慕课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但不可能取而代之,两者较为理性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大数据的推动,"互联网+"已经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新媒介下的创新——慕课教学法.随着慕课教学模式在全球的普及,对于慕课和传统教学法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以及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慕课教学符合人类记忆曲线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