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救亡图存的近代语境下,新女性的身份建构不仅是知识女性的自觉行为,亦关乎社会精英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想象。胡彬夏是清末民初著名女报人,其办报活动及言论取向呈现前后不同面貌:清末激烈的女权革命论于留美时期发生变化,转而强调女性家庭身份的价值,这为其民初主持《妇女杂志》奠定了基调。胡彬夏转变的言论立场及身份认同上的调和取向折射了近代知识女性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构成当下汉语写作中中国形象建构的一个重要资源,使用它进行的审美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建构有着多种类型。运用本民族文化资源演绎出某种特殊的乡土中国文化形象,是其第一种类型;对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并非天然地认同,而是在不断寻找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作家创作,是其第二种类型;虽然拥有少数民族身份,却是本着普适性的价值立场描写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是其第三种类型;一些本非少数民族的人为表达的某种价值理念而有选择性地化用,是其第四种类型。使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的中国形象建构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民族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饰品化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台湾散文趋向以不同方式寻求身份认同路径与主体性建构。“寻根”书写是其中至为重要的表现。创作主体通过文化寻根书写,融合传统文化价值追索、生命意义探究及精神救赎等丰富内涵,寻求自我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的融合与认同,既对台湾社会民族新文化精神的铸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注意批判以话语和认同重构为目的的台湾文学史重释写作中所包含的扭曲史观与认同错位倾向。  相似文献   

4.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5.
大作家林语堂在其写作生涯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来自西方和本土两个世界的困境和挑战,无法舍弃任何一方,使自己超然地游走于两个世界的"边缘",最终成功地在"边缘"进行探索和写作。像大多数殖民地作家、后殖民地作家以及移民作家一样,林语堂竭尽全力地以一个"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身份来回地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夹缝之中,寻求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7.
当代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创作具有国际化特色。多元文化生活环境、文化保守思维的突破与人类普遍生存经验的关注共同推动其国际化创作风格的生成。通过这一写作范式,石黑一雄审视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的民族文化消解、科技伦理缺失以及文化身份迷思的艰难文化处境。他从民族文化的坚守,科技伦理秩序重构、跨文化对话中的身份建构方面探索文化困境救赎路径。石黑一雄的国际化写作传递了他的文化价值取向,蕴含丰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着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主义诗歌试图通过"身体写作"重塑女性形象和彰显女性独立的地位."身体写作"作品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是从诗歌的精神价值取向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作品缺乏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女性诗学在解构中应当注目精神维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的场域下,边缘压迫会致使"卑贱意识"与"贱民"产生,其症结在于边缘空间中的种族、民族、性别、群体及其文化价值无法获得应有的承认。从福柯开始,到多元文化主义,再到后现代激进地理学,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差异性空间的方式来贯彻"为承认而斗争"的战斗口号,以期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空间格局来实现对同一性霸权的替代。但以差异政治凸现出的承认叙事,其缺陷在于不仅忽略了形成边缘压迫的物质基础与历史过程,而且也回避了个体行动的建构性责任,从而抽掉了为承认而斗争的真实基础,最终造成了一种价值与现实之间的错位。针对由此而造成的边缘革命困境,西方左派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但都陷入了革命主体的"空场"和行动的"裂隙"之中。我们的立场在于,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从根本上扬弃西方意义上的边缘决定论,将边缘空间的承认话语转变为一种突破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的历史实践,从而将对同一性霸权的斗争体现为一种现实的生动。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精英化的文化传播模式极力展现有关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等宏大叙述,体现出传播主体精英化的身份特征和价值立场,在特定时期有其历史意义,也有自身缺陷。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模式突出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体现了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着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先觉者都以教育为培养民族主义最重要的途径,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教师观呈现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从梁启超与陶行知的政治取向,到余家菊的文化取向,再到梁漱溟兼具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这一民族主义教师观价值取向的流变与融合过程是民族主义理论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及完善历程的具体体现。这些具有不同取向的近代民族主义教师观都强调教师应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培养新国民,以图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相似文献   

12.
芦笑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02-103,105
柳永与苏轼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立场,在宋型文化的普遍意义上标志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俗与雅,市民与士林,边缘与正统。然而同处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的词既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也注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也正是因它们之间的不同而存在。  相似文献   

13.
爱丽丝蒙罗的短篇小说是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她的短篇小说大部分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其中她的写作视角主要是以女性为基点的。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来描述女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在作者的文章中,这些女性对自我身份感到缺失,对爱情、信仰充满了困惑,她们不断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而在这个过程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身份,一个"文化者"对自己身份的确定。读者从爱丽丝蒙罗的作品中读到了对女权的争取。而女性主义表明了一种文化身份,"自我"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的文学理论/审美型文论因其对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的依附而成为社会话语的中心。在社会话语进入多元的1990年代,文学理论/审美自主型文论因失去依附的中心而退居边缘。但是,身处边缘的审美型文论在学科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对本质规律寻求的虚幻性,价值立场的暧昧性,经典视角的遮蔽性。审美自主型文论应借鉴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保持一种对现实文化政治的开放立场。  相似文献   

16.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剧作在戏剧文学和女性文化两个维度上都体现出意义:作为当代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诉求;同时又处在女性文化发展的脉络上,致力于在男性权威的笼罩下寻求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两种的写作身份赋予女性剧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写作体验.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20.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了很多种、各角度的分析与解读。文章以写作文化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文化的内在生成机制"时空情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写作规范"来重新解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深层控制性因素——写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