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20,(1):19-27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秦岭是一座具有神奇色彩的巨大山系。就山脉的高与大而言,在全球范围内,秦岭算不上最高,也算不上最大;就历史与文化的贡献而言,秦岭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大的山脉相媲美。秦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山本》是一部书写秦岭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秦岭志",贾平凹以长篇小说《山本》建构了秦岭的文化形象,呈现了浩瀚神秘的秦岭空间。运用现代空间理论分析贾平凹的秦岭想象,可以了解贾平凹秦岭想象背后的诸多文化信息,可以探知贾平凹文学世界的深层密码。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从题材、主题到叙事手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探讨贾平凹最新长篇《山本》的叙事艺术,揭示了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最新特色,并把贾平凹的这种历史叙事的创新置于中国当代乃至历史上的文学叙事视域中去考量,力求彰显贾平凹民间立场的历史叙事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3.
《秦岭记》是贾平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笔记体小说,被誉为贾平凹的“山海经”。《秦岭记》继承了《商州三录》《山本》的秦岭叙事,但又不同于贾平凹从前的写作模式与叙事结构,它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七个秦岭故事,以展现广博的秦岭地域风貌及特色文化为主,从生态之美、民俗之奇、人文之智三方面呈现出贾平凹对秦岭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并试图破解秦岭数千年所沉淀下的“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文化密码,探究贯通秦岭的物质现实与精神观念。  相似文献   

4.
作品信息     
正贾平凹新长篇《暂坐》聚焦当代都市女性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暂坐》,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双月刊首发。单行本预计在今年8月份前后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暂坐》是贾平凹创作的第十七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二部都市题材小说。小说讲述城市里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复杂人性。"我写的多是现实生活,也就是百年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9,(1):29-34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是作家为故乡秦岭所作的传记,在叙事时空体、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传奇特性,这既使故事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谶纬叙事,也使人物的形象和作者与读者对人物的态度与现实主义小说有所不同。《山本》还采用了"历史型"与"传奇型"两种叙事策略去讲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秦岭历史,这不仅表现出作家在后现代时期对历史之暴力与残酷的认识,也是对历史叙事之非理性、反阐释、反经验主义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新闻一束     
正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颁奖2018年收获文学排行榜日前在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揭晓并颁奖。本次排行榜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长篇非虚构4个门类,每个门类评出10部(篇)作品。李洱以《应物兄》摘得长篇小说榜首,王安忆《考工记》、贾平凹《山本》等入选;中篇小说榜由迟子建《候鸟的勇敢》领衔,周嘉宁、林森分别以《基本美》《海里岸上》紧随其后;班宇的《逍遥游》拔得短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7,(5):11-17
贾平凹是一个历史感非常强的当代中国作家,他能把刚刚逝去或正在发生的生活纳入笔端,传达出自己的思考,揭示出时代趋势。长篇小说《老生》以四个阶段的故事呈现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贾平凹通过一个神奇唱师的记忆深入到历史深层,呈现出另一种历史图景。《老生》表现了贾平凹对人的存在的思考,表现出他对历史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9.
<正>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应该算得上是位多产作家,不久前,他的第15部长篇小说《老生》问世,并在9月份新出版的第五期《当代》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给读者带来了大惊喜、大震撼。这部小说里的故事,时间跨度长,前后接近百年,整个讲述了一段鲜活的革命历史,在这百年间的时间里,社会与历史变迁变化,尽含其中,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山村里,书中的灵魂人物是老生,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活跃在世界文坛有影响的加拿大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客观的论述了其第六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新颖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使女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活跃在世界文坛有影响的加拿大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本文客观的论述了其第六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新颖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一束     
正2018年度小说排行榜发布日前,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兴化市委宣传部承办的201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在兴化揭晓。6部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成功上榜。"中榜者"年龄最大的已经90岁,最年轻的是"90"后。兴化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小说学会积极合作,已经连续6年承办该活动。在今年评选过程中,最终评出26部上榜作品。其中,徐怀中的《牵风记》、李洱的《应物兄》、刘醒龙的《黄冈秘卷》、贾平凹的《山本》、刘亮程的《捎话》与陈河的《外苏河之战》共6部作品入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3.
《极花》是贾平凹于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小说以被拐卖女孩胡蝶为透视点展开叙事,叙写了胡蝶从被诱惑、拐卖、强暴、梦境出逃到最终回到被拐卖村庄的故事。贾平凹以水墨而文学,以变异而修辞,直击胡蝶灵魂深处,探察人口拐卖这一世界性问题。小说语言厚实灵动,情感细腻绵长,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描摹出一幅水墨风俗画卷。本文在挖掘贾平凹异质性修辞魅力的基础上,探索英国著名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在《极花》英译中对差异伦理、创造性叛逆和重写等翻译策略的实践过程,管窥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山本》是贾平凹的一本秦岭之志,"山本"即山之本来,作者的本意是为秦岭写志,却又道出了"人之本来"。生活于秦岭山区的人们,他们的打打杀杀、明争暗斗占了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对他们的描写,展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国民性山民的不同面孔,暴露了他们作为人所具有的原始人性和欲望。小说中作者以兽喻人,揭示出人身上所具有的兽性。在对人性的揭示与历史的描写中,融入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在历史的碎片中探索着生命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废都》是近年来描写文人生活最大胆直露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力图通过对文人们的描写实现自己“还未写出过一部关于城市的小说”,的夙愿。贾平凹自从1986年发表了与现实贴得很近的长篇小说《浮躁》后,又一次远离现实,到久远的山村野地,到自己杜撰的历史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寻找故事本身的快感。如今,作者又一次把目光由远古拉回现实,叙说二十多年城市生活的喜怒烦忧。从《废都·后记》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写作此书时是很投入的:“这本书的写作,实在是上帝给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惩罚,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艳的火焰,给了我这只黑暗中的飞蛾兴奋和追求,但诱我近去了却把我烧毁。”贾平凹的这种写作境界正如评论家、贾平凹的挚友费秉勋所说的,是一种“生命审美化”的境界。写作《废都》带给作者“无法向人说清的苦难”,而其中的故事却流淌着作者的鲜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废都》、《白夜》、《高老庄》三部长篇小说,可以看出贾平凹笔下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大众文化环境中所面临的某种困境和精神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表现了作家文化审美视点的不断转移。  相似文献   

17.
从城乡问题的渊源、实质入手,以贾平凹的城乡生活经历为立论的根据和参照,按发表和出版的顺序重点分析了贾平凹自《商州》至《高老庄》的五部长篇小说,概括了他的城乡观内涵、文学呈现形态及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贾平凹城乡观的得失对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现实及做出相应对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商洛学院学报》2019,(5):30-35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体现了为中国最伟大的山秦岭做志的抱负。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本》想要为山"立言",便只能用禾草盖珍珠的近乎原生态的、复杂多元的混沌书写方式。通过探索性分析,一方面挖掘《山本》中开启"混沌"内容的生态、历史、文化三重"密码";一方面聚焦于人性问题,探索了"人之初"原生、复杂的"混沌"秉性。最终通过这些分析,来展现《山本》在"混沌"书写方面所呈现出的空间构筑、叙事艺术、哲学思维诸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而对其气韵宏大的艺术高度和雄浑苍茫的艺术境界给予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月,少年诗人金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再造地狱之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首版发行达10万册。这是继郁秀、韩寒之后又一个文学少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部洋洋洒洒达30万字的作品刚一问世,多家媒体便给予充分的报道。在此之前,金今已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6,(3):52-55
《浮躁》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葛浩文成功地英译了《浮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成功,就在于其"三维"的适应性选择的成功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葛浩文英译本《浮躁》的这一解读,为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